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去年在北美上映的《最终行动》(Operation Finale)改编自真人真事,是严肃的历史题材,反映人性挣扎。导演是克里斯·韦兹(作品《暮光之城2:新月》、《黄金罗盘》)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凭借《醉乡民谣》(Inside Llewyn Davis)一举成名,唱了那首醉人又蛊惑的《Hang Me, Oh Hang Me》。另一位男主本·金斯利,曾出演《辛德勒的名单》《甘地传》。

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最终行动》海报

“最终行动”,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Mossad)在1960年得知前纳粹党卫军(Schutzstaffel,电影中简称SS)首领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藏匿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随后展开一场秘密逮捕并遣送艾希曼回以色列。电影主要两个看点,第一是没有太强调行动的惊险和对抗,也就是不以动作戏取胜,而是重在表现人物内心和挣扎;第二是严肃历史题材常见的正义、公平与人性以及对应的家庭、责任与尊严。

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伊萨克饰演摩萨德特工Peter Malkin,是拘捕小队的核心成员。他曾亲眼目睹姐姐Fruma在二战中被德军残忍吊死,自己不得不靠在油画上不停描摹与回忆Fruma得到片刻安慰。

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金斯利扮演艾希曼,大反派。这是电影中最出彩的一个人物。他逃离欧洲,却不惊恐,在“反犹主义”(Anti-Semitism)猖獗的阿根廷,不时被邀请去做私人讲座;他看上去瘦小孱弱,却保持父亲的威严,会把不守规矩比自己高一头的儿子一把推到墙边呵斥。然而审判总是要来的,冥冥中,在他被绑架的那一晚,他盯着空中盘旋的燕子不停飞出各种形状,面部表情呆滞却偶有抽搐,静水流深,如惊弓之鸟。

艾希曼被秘密带回到市郊一所小屋,24小时被看守。电影很好表现了特工们要和一位他们痛恨的侩子手同吃、同睡的挣扎心理,尤其是Malkin。艾希曼人性的多面逐渐显现出来。他骄傲。核实身份时当然拒不承认自己是纳粹,但当被不断重复自己SS号码时,他不禁说连读是错的,应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无疑也承认了身份。他关心。软禁时他最放不下自己的家人,不停追问;当他知道Malkin姐姐也是被党卫军吊死,他很遗憾,不停地追问她的名字,因为没有名字,没法纪念。他幽默,他自己身材矮小,常常被同伴调戏是犹太人,还拿希特勒、党卫军领袖希莱姆,宣传部长戈培尔开玩笑。他也狡猾。他不停重复那套说词,“我只是整个机器上的螺丝钉”, “士兵不听,战争不赢”,“职责所在,奉命行事”。

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每个人都有家庭,不能因为你爱自己的家人,就可以去杀害无辜的其他家庭。艾希曼在电影中总是德国人惯有的风度,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监禁中不忘要求刮胡子,免得乱糟糟,然而他的尊严是看不见的鲜血和尸骨堆砌的。《最终行动》揭露,当时对于如何处理艾希曼有过很大争执,很多人倾向于暗杀,一报还一报;但最终决定要冒更大风险把他带回以色列,哪怕是造成外交事件,也要让全世界都看到正义的审判,人性的复苏。

可惜的是,电影还是差那么口气。个人感觉,所有历史宏观、个人挣扎和人性讨论都只做了一半,既不像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那么把摩萨德营救表现得决绝并专一,也没有1999年那部纪录片《特别分子:一个现代罪犯的画像》(Un Spécialiste, Portrait D'un Criminel Moderne)那么深刻。纪录片从100多个庭审小时中剪出2个小时,片中艾希曼呆滞、木讷,甚至有些怯懦,他不停辩解自己的无辜和听命于人。这才引出汉娜·阿伦特写出那本著名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讨论极权主义,以及“平庸的恶”。然而这些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面,整个电影感觉都是在折中,受害者和施暴者都给予同样的感情,一样的笔墨。

睡不着|《最终行动》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