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回答张艺兴并未抄袭,我还想谈一点流行音乐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收到粉丝私信,问我如何看待近日张艺兴被指认的“抄袭”?

除了回答张艺兴并未抄袭,我还想谈一点流行音乐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实际上,日常我所收到的私信,无论是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后台,内容有大半是:“樱叔,请你听下XXXX这首歌,是不是抄袭了XXXX?”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子虚乌有,且作品之间的对比还相去甚远。通常我都会简单地回复说“不是”,而具体到张艺兴的这一段指摘,我认为颇有代表性,不妨展开说说。

首先还是要明确地回答:张艺兴没有“抄袭”。

(注:“抄袭”加双引号是个人习惯。抄袭是一种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需要经过法律程序上的判定,而我等吃瓜群众只能说“疑似抄袭”,无权代替法院仲裁,于是特此加双引号,以正视听。)

关于“抄袭”的判定,我的朋友邓柯老师,圈内头号反抄袭先锋,他在无数个场合都申明了这一点:“判定抄袭成立的证据必须来源于乐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靠谱」。不基于乐谱的抄袭指控或澄清,都是「不靠谱」的。”

通常我们是这么“靠谱”地比较的:

感受

和声:这是歌曲的最直接感受,通过和声的差异一般初步得出作品的异同;

再看旋律:在细节处推敲音符的时值、高低、变化、形态等,基本上不识谱的人也能看出到底像还是不像;

还比结构:看作品与作品之间,它们主歌、副歌等段落的演进手法,轨道的搭配,如果是进行临摹式的仿写,也会很轻易露出它的影子和马脚。

判断是否“抄袭”是一个科学论证的过程,但微博上的吃瓜,多是停留在“听起来像”的层面,2018年更是不知谁发明了一种“波形比对法”,把两首歌的wave放到一起,得出结论是“这是抄袭”。

比如就这么拉出两条Wave……

除了回答张艺兴并未抄袭,我还想谈一点流行音乐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包括在那个指认张艺兴“抄袭”的视频里,同样有着这样的操作。

波形图中的振幅代表的是响度的大小,真的非常“不靠谱”。

因为“听着像”,于是就把两首歌放在一起,认为是“抄袭”。比如认为张艺兴的《梦不落雨林/NAMANANA》抄了王力宏《杜U Love Me》的,这两首歌的和声、旋律、结构根本是两回事,如果你是一个稍微有音乐基础的听众,原则上应该是一耳朵就能分辨出来,尤其是他们底层的节奏律动,决定了这根本是两首完全不同的歌。

同理,用Tyrese Gibson的《Fling》去指向张艺兴《I need U》也是不可信的,两首歌的和声根本南辕北辙。至于用某APP的“听歌识曲”功能去辨别指认更是相当滑稽。如果某APP(并没有黑)真的这么有用的话,那知识产权的从业人员以后都可以转岗了。这种声音爬虫的识别技术基于的是频率和响度,而频率和响度是完全“不靠谱”的。

作为新晋“2018年微博最有影响力的10大音乐大V”之一,我当然明白微博的玩法,撕逼有热度,围观能涨粉,尤其是碰瓷那些当红明星们,总能让吃瓜群众一下子嗨起来。每一次喊“抄袭”总是围观者众,这些没有音乐根据、仅是“听着像”的“不靠谱”指控,需要有数倍的时间精力成本去进行辟谣(所以别想了,我才不会跟你在这儿扒谱呢)。

我常对邓柯老师说,您接受我国最顶尖音乐学府的高等教育,依然愿意去辛勤扒谱,以正视听,令人尊敬。但后来我俩都达成了共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事儿本质上的问题,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缺失的问题。如我现在5岁大的女儿,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她已经能一下分辨出我在Keyboard上弹的是Do Mi So的C和弦,还是Si Re So的G和弦,假以时日她定会有更具判断力的耳朵。

除了回答张艺兴并未抄袭,我还想谈一点流行音乐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我女儿,嘻嘻。)

好了,如果不是“抄袭”,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听着像”呢?为什么这一年里面微博上,大家这么爱发“抄袭指控”呢?

首先,在某一种相同的音乐风格里,尤其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作品中,它一定会具有某种“特征”,这些“特征”是构成这种风格的原因。

比如,现在流行80年代复古,我们一听那强劲的Disco节奏,马上就会说:这是80’s Remix!那么,是否所有用着Disco节拍的歌曲,它们彼此就是“抄袭”了?

再比如,随着《中国有嘻哈》在年轻人中风靡的Trap,它通常具有标志性的三连音“哒哒哒”,那么,只要听到有“哒哒哒”的,它们也是彼此“抄袭”了?

包括Future Bass中那个很卡哇伊的主音色,以及从80年代就开始活跃在嘻哈音乐等各领域中长盛不衰的Roland TR-808鼓机,它所制造的超低频底鼓和充满金属质感的军鼓音色的组合,不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吗?只要这主音色“听起来像”或者是节奏组“听起来像”,也就“抄袭”咯?

至于像12小节布鲁斯(12-bar blues),本身半音就一大把,对于不熟悉的听众来说,“每首布鲁斯听起来都很像”,都是“抄袭”!

其实,你认为他们像,是因为它们同属于某一种风格,因此一定会有基于这种同类型音乐中的表现手法。比如对张艺兴的指摘中,最开头的,认为《梦不落雨林/NAMANANA》的开头抄了荷兰作曲家Herman van Veen的歌曲《Thank You》,两首歌均有非洲鼓+口哨的组合,但这样一个手法,如果你听过许多世界音乐、非洲爵士乐(无论是南非爵士还是更偏向欧陆化的北非爵士),这种手法屡见不鲜,有时候甚至会从口哨里演变出呼麦等人声表现,且这两首在具体节奏型与旋律上基本没有雷同度。

另一段名为“张艺兴20160524 INS.编曲”被指认是抄了《魔戒二·双塔奇兵》的,那就是更哗众取宠的例子了。通过钢琴的分解和弦推进,再接入管弦乐,这几乎是任何一部主流电影里都会见到手法,从《海上钢琴师》到久石让,无需赘言。

包括上面说的例子,Tyrese的《Fling》和张艺兴《I need U》你会觉得“像”,不过是他们同属于R&B类型,在前奏有一小段的鼓和吉他切分方式有一些相似,这种手法你几乎可以在每一个R&B歌手里听到。且你认真听下去,找一个能够展现正确高低音频率的外放设备,你会发现张艺兴这首歌其实重点是在舞动的切分摇摆,而Tyrese更倾向稳定的4/4拍,两首歌和声和节奏也是迥然不同。

所以,如果仅是以某一种“特征”去判定这叫做“抄袭”,显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接着,往大处说,所谓的流行音乐,重点在于“流”字。“流”是潮水的方向,它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域里,当某一位音乐家创造出一种风格的时候,一定会有认同他的跟随者们,他们不断去壮大和发展这一种风格,无数的支流汇聚在一起,最终奔向大海,这就是“流行”的本质。

在互联网的全球性协作后,随着资讯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流”的趋势也越发增强。当年打雷姐Lana Del Rey横空出世,用具有大延迟的吉他混响去营造大卫·林奇式的悬疑鬼魅,结果一下子整个加州的制作人都把这种复古混音法给学会了;烟鬼The Chainsmokers凭借《Closer》、《Don’t Let Me Down》把Future Bass带入主流排行榜,我身边连原本玩吉他的Band仔都开始玩起了Future Bass了;我还有一位音乐人朋友定期会从美国购买Taylor Swift等超一线创作歌手的Song Book,研究人家是怎么写出红遍全球的Hits来的。

就这样,也许大家以前是闭门造车,土法炼钢,可现在,东京、北京、伦敦、纽约,时差不超过一天,制作人之间彼此学习,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音乐传统中汲取养分,流行音乐实现了真正的流动。如果你说张艺兴《梦不落雨林/NAMANANA》像这个又像那个,我倒不如说张艺兴这首歌启发来自卡妹Camila Cabello的热单《Havana》——也许你会说,邹小樱你为了转移视线,你在胡说八道什么啊?这两首歌从风格、旋律、编曲,我就算拿着放大镜,也没有一个地方是相似的啊?可正如同卡妹从古巴首都哈瓦那的音乐传统取材,把R&B的律动融入到这种地域风情里头,这种世界音乐之旅正是目前美国流行音乐的潮流,像另一位R&B天王菲董Pharrell Williams就一直迷恋在地中海音乐不能自拔,张艺兴则用了非洲节奏再加中东元素带你出团,去诠释他的“M-POP”,你说这叫做“抄袭”不?

至于视频中还指摘张艺兴用了法国作曲家萨蒂的曲子不署名的,我只能认为这么说的人实在是太过中二。在流行音乐里,萨蒂《裸体舞曲》已经被用了几百遍了,包括巴赫、莫扎特、老柴等人的名作选段也不断出现在各种歌曲当中。实际上这也是年轻人的一种心态,总是有一种得意洋洋地心态,认为只有自己听得出来,众人皆醉我独醒。

当然,我以前也曾是这样。但后来听的歌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才越发知道创作者之不易。正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风格的独创者固然值得尊敬,但那些支流同样重要,且你根本不知道这一条支流未来会否发展成巨流,就像现在大家都在学The Chainsmokers,可是否还记得早在2012年的时候,来自澳洲的Flume就已经通过他的低音贝司与合成器演奏奠定了Future Bass几乎所有的特征了,那请问The Chainsmokers“抄袭”了吗?他们的创造和融合的工作因此就被否认了吗?

好了,以后没什么特别的,别再问我那谁谁谁是不是抄袭了。

除了回答张艺兴并未抄袭,我还想谈一点流行音乐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音乐自媒体“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