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儿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十多年前上大学,学校校园网的网速以慢著称,能在网上把一部电影无怨无悔的看完的就是心无杂念的佛系好同学。可大伙都是热血青年,谁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等待屏幕上转的圈圈,以骂解愤也无济于事。为了不让怒气波及到宿舍旁人,大家都选择用迅雷去网站下载电影观看。

当然,用迅雷下载也是有方法和诀窍的。

全校师生共用校园网,正常情况时,下载一部时常130分钟左右的片子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但如果避开用网高峰,在早晨六点下载就可以把时间缩短到四十多分钟,听到迅雷下载完那声清脆的“叮”。或者干脆去网吧包夜时携带一个移动硬盘,肆无忌惮的去下载。

电影,对于没有男女朋友的同学来说是值得付诸时间的,而不同风格的电影又让你的生活充满了连谈恋爱都不曾有的激动和感触。

所以到了周末,一包酒鬼花生,一部耐看的电影,我就很知足的用享受和滋润来形容大学生活了。大学期间,电影成了聊以慰藉时光最好的佐餐,电脑硬盘也被电影塞得满满的。

临近毕业,我把台式电脑托运回家,为了减重,硬盘里的电影删的只剩下《色戒》、《太阳照常升起》和《三峡好人》,这是我再三衡量下的取舍。

《三峡好人》是我看的重复率比较高的电影,三峡、移民、拆迁、寻亲、下岗、飞碟、腾空升起的烂尾工程,这些元素融合到电影中就像是等待一场化学反应,观影者成了最好的催化剂。

江湖儿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北上广过于特殊,乡村过于凋敝,县城才是中国最真实的写照。贾樟柯二十年来也一直在县城中寻找着刺激他创作灵感的兴奋点。

《江湖儿女》的创作初衷是那些曾经让他欣赏羡慕的幼年黑道偶像,这给了观众太多关于自己当年血气方刚故事的回忆。

江湖儿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当年受香港电影古惑仔的影响,叫一声兄弟比叫一声佛祖都好使,行走的社会统称为江湖,亦称为道上。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因为江湖上有儿女,江湖的故事才有了快意恩仇。

道上的兄弟在法律和道德的灰暗地带行走,小心翼翼的同时又附加了太多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江湖世界里,仗义和豪气成了行走最好的通行证,如果你是一名笃信的江湖儿女,自己的言行在关二爷的铜像前就显得更加虔诚和明朗。斌哥的腿被敲了,巧巧掏出电话打得不是120,而是让兄弟们过来,江湖儿女的世界,因为有了豪情,呈现的故事才足够熠熠生辉,才会对热血青年有足够的吸引力。

当然,贾樟柯并不会停留在把白酒倒在洗脸盆里喝时的五湖四海和肝胆相照,儿时的羡慕在现在看来对江湖儿女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心疼。二勇哥的死和葬礼上的国标都是一种对江湖秩序的讽刺,把出来混的给还上比在青龙偃月刀下表忠心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些故事表面上有热血,底子却包含着尊严、迷茫和压抑。

影片开头是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景象,公交车上的乘客抽烟发呆,每个人的脸上透露出的是苍凉和认命,一个小女孩戴着耳环惺忪的躺在座位上,巧巧环顾四周,想抽身逃离这没有活力的环境。

在黑道上混,作为大哥的女人屹立不倒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既要识大体给足大哥面子,又不能苛待小弟,还要摈弃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的帽子,去遵循江湖上的道义。当留着齐刘海的巧巧在斌哥的帮助下,举起枪瞄准时,江湖上的嫂子炼成了。

江湖儿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斌斌是巧巧的江湖引路人和启蒙者,他让巧巧见识了一个笃信江湖豪情的世界。巧巧深信不疑,一直用江湖规则来恪守自己的信仰。当时代的巨变引的其他人的信仰崩塌时,在监狱里的巧巧躲过了这样的改变。

巧巧是痴情的,除了对斌斌,她更是愿意奉行江湖上的规则和道义。她梳着和《三峡好人》沈红一样的发型,拿着矿泉水瓶,来陌生的城市千里寻夫。可谁曾料到,那个不是江湖的世界比她想象的还要可怕和龌龊。丁嘉丽饰演的轮船乘客,在吃饭前向上帝祷告,一转身就偷钱包;摩的司机驮着她心怀不轨试图强奸;张译饰演的所谓“成功人士”,连小三怀不怀孕都不清楚;徐铮饰演的火车男子,看似学富五车,其实毫无担当。

从三峡、大同到新疆,每一个地方的人物的嘴脸和刚开始公交车上的乘客没什么两样,而这种痛楚和无力也在一步步瓦解巧巧笃信的世界观。

江湖儿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十年风水轮流转,笃信江湖道义的人开始信奉欲望和金钱,这是一个更大的江湖的通行法则。斌斌在这样的浪潮中是一个失败者,小弟们一个个风生水起发家致富,自己还要寄人篱下,这是见证一个时代陨落和人性的最好方式。

贾樟柯在《贾想》中谈到: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