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十多年前上大學,學校校園網的網速以慢著稱,能在網上把一部電影無怨無悔的看完的就是心無雜念的佛繫好同學。可大夥都是熱血青年,誰會有時間和耐心去等待屏幕上轉的圈圈,以罵解憤也無濟於事。為了不讓怒氣波及到宿舍旁人,大家都選擇用迅雷去網站下載電影觀看。

當然,用迅雷下載也是有方法和訣竅的。

全校師生共用校園網,正常情況時,下載一部時常130分鐘左右的片子大概需要兩個小時甚至更多。但如果避開用網高峰,在早晨六點下載就可以把時間縮短到四十多分鐘,聽到迅雷下載完那聲清脆的“叮”。或者乾脆去網吧包夜時攜帶一個移動硬盤,肆無忌憚的去下載。

電影,對於沒有男女朋友的同學來說是值得付諸時間的,而不同風格的電影又讓你的生活充滿了連談戀愛都不曾有的激動和感觸。

所以到了週末,一包酒鬼花生,一部耐看的電影,我就很知足的用享受和滋潤來形容大學生活了。大學期間,電影成了聊以慰藉時光最好的佐餐,電腦硬盤也被電影塞得滿滿的。

臨近畢業,我把臺式電腦託運回家,為了減重,硬盤裡的電影刪的只剩下《色戒》、《太陽照常升起》和《三峽好人》,這是我再三衡量下的取捨。

《三峽好人》是我看的重複率比較高的電影,三峽、移民、拆遷、尋親、下崗、飛碟、騰空升起的爛尾工程,這些元素融合到電影中就像是等待一場化學反應,觀影者成了最好的催化劑。

江湖兒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北上廣過於特殊,鄉村過於凋敝,縣城才是中國最真實的寫照。賈樟柯二十年來也一直在縣城中尋找著刺激他創作靈感的興奮點。

《江湖兒女》的創作初衷是那些曾經讓他欣賞羨慕的幼年黑道偶像,這給了觀眾太多關於自己當年血氣方剛故事的回憶。

江湖兒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當年受香港電影古惑仔的影響,叫一聲兄弟比叫一聲佛祖都好使,行走的社會統稱為江湖,亦稱為道上。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因為江湖上有兒女,江湖的故事才有了快意恩仇。

道上的兄弟在法律和道德的灰暗地帶行走,小心翼翼的同時又附加了太多身不由己。在這樣的江湖世界裡,仗義和豪氣成了行走最好的通行證,如果你是一名篤信的江湖兒女,自己的言行在關二爺的銅像前就顯得更加虔誠和明朗。斌哥的腿被敲了,巧巧掏出電話打得不是120,而是讓兄弟們過來,江湖兒女的世界,因為有了豪情,呈現的故事才足夠熠熠生輝,才會對熱血青年有足夠的吸引力。

當然,賈樟柯並不會停留在把白酒倒在洗臉盆裡喝時的五湖四海和肝膽相照,兒時的羨慕在現在看來對江湖兒女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心疼。二勇哥的死和葬禮上的國標都是一種對江湖秩序的諷刺,把出來混的給還上比在青龍偃月刀下表忠心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些故事表面上有熱血,底子卻包含著尊嚴、迷茫和壓抑。

影片開頭是21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景象,公交車上的乘客抽菸發呆,每個人的臉上透露出的是蒼涼和認命,一個小女孩戴著耳環惺忪的躺在座位上,巧巧環顧四周,想抽身逃離這沒有活力的環境。

在黑道上混,作為大哥的女人屹立不倒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既要識大體給足大哥面子,又不能苛待小弟,還要擯棄婦道人家頭髮長見識短的帽子,去遵循江湖上的道義。當留著齊劉海的巧巧在斌哥的幫助下,舉起槍瞄準時,江湖上的嫂子煉成了。

江湖兒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斌斌是巧巧的江湖引路人和啟蒙者,他讓巧巧見識了一個篤信江湖豪情的世界。巧巧深信不疑,一直用江湖規則來恪守自己的信仰。當時代的鉅變引的其他人的信仰崩塌時,在監獄裡的巧巧躲過了這樣的改變。

巧巧是痴情的,除了對斌斌,她更是願意奉行江湖上的規則和道義。她梳著和《三峽好人》沈紅一樣的髮型,拿著礦泉水瓶,來陌生的城市千里尋夫。可誰曾料到,那個不是江湖的世界比她想象的還要可怕和齷齪。丁嘉麗飾演的輪船乘客,在吃飯前向上帝禱告,一轉身就偷錢包;摩的司機馱著她心懷不軌試圖強姦;張譯飾演的所謂“成功人士”,連小三懷不懷孕都不清楚;徐錚飾演的火車男子,看似學富五車,其實毫無擔當。

從三峽、大同到新疆,每一個地方的人物的嘴臉和剛開始公交車上的乘客沒什麼兩樣,而這種痛楚和無力也在一步步瓦解巧巧篤信的世界觀。

江湖兒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十年風水輪流轉,篤信江湖道義的人開始信奉慾望和金錢,這是一個更大的江湖的通行法則。斌斌在這樣的浪潮中是一個失敗者,小弟們一個個風生水起發家致富,自己還要寄人籬下,這是見證一個時代隕落和人性的最好方式。

賈樟柯在《賈想》中談到: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