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民間傳說》-伍牙山景點掌故

《郎溪民間傳說》-伍牙山景點掌故

伍牙山景點掌故

孔臘生 李建國 蒐集整理

馬履澗

楚平王派兵追殺伍子胥,伍子胥因要投奔吳國,一路奔逃來到了伍牙山(原名烏龍山, 後易名伍牙山, 以下統稱伍牙山)南約三公里處。此時天氣炎熱,人困馬乏,伍子胥想找點水喝,但是找了幾個低窪處未見滴水,馬熱得兩個鼻孔直噴粗氣。

伍子胥仰面朝天大喊一聲:“蒼天啊! 求你賜點水吧!”這聲大如雷, 在伍牙山中迴盪,久久沒有消失。這時龍王廟的龍王爺正在打盹, 聽到喊聲猛一驚醒,一聽是伍子胥求水,馬上吩咐穿山甲將“龍潭”中的水引至伍子胥馬前。穿山甲一個猛子扎進“龍潭”,對著伍子胥方向射箭般地打了條地下引水洞,由於用力過猛,一下子打到了伍子胥的馬後還不知出來。

這時馬正在前行,一蹄踩通了穿山甲打的地下水洞,清悠悠、水桶一般粗的水柱衝出多遠。伍子胥和馬迎著水頭足足地喝了一飽,又在水頭上衝了個浪,馬上感到一陣涼爽,精神倍增。而這水一會兒就行成了一條小溪。這時追兵已經趕到,追兵和馬見到了水,一個個都拼命地跳下水,飲水洗澡。伍子胥趁機翻身上馬向伍牙山奔去。後人為紀念伍子胥,將這條小溪叫作“馬履澗”,也有人謂“洗馬澗”。

暗橋

傳說,伍牙山南窪的九道河通大海,九曲十八彎,河上有座長板木橋。河水奔騰,嵐氣繚繞,橋在煙雲中忽隱忽顯,當地人稱該橋為“霧橋”。從南面上伍牙山非經此橋不可。

再說伍子胥從“馬履澗”逃到了九道河霧橋邊,後面的追兵也隨後趕到,眼見就要抓住伍子胥了,在這緊急時刻,山神顯靈,烏雲突起,陰霾迷霧掩住了長板木橋。伍子胥打馬過橋,將馬倒挾著上了伍牙山。追兵們追到橋頭卻看不見橋,也不見伍子胥的人影。很多追兵因辨不清方向而掉進了九道河裡,追兵只好轉出山外安營紮寨。後人將此橋改名為“暗橋”。

上馬石

伍子胥在伍牙山上避難數日,追兵離去。伍子胥牽著馬從山北面蹣跚而下,家仇國恨,使他無心欣賞這美好的風景。眺望東方,就想一步跨到吳國的國都。來到山下,伍子胥轉身跪向大山,深深地拜了三拜,感謝幾天來山神對自己的保護。剛一轉身,忽然地下冒出一股白煙,一塊巨石從煙中顯現出來。伍子胥心想,這定是山神在暗示自己,復仇大業的決心要堅如磐石,復仇的實現要得十(石)年。伍子胥向巨石拜了一拜,一腳踏在巨石上跨上了戰馬直奔吳都而去。十年後,伍子胥統領吳國軍隊討伐楚國,“刨墳鞭屍”以報家仇國恨,那是後話,且不題。? 這塊巨石上面留下了一隻一寸多深伍子胥的腳印,這塊巨石稱為“上馬石”。 經過二千多年的風摧雨刷,石上的腳印仍清晰可見。

兵器庫

根據縣誌記載,伍子胥曾三過伍牙山。最後一次是伍子胥為了西拒楚,南防越,屯駐數萬人馬在伍牙山上,安營建牙(衙)。

傳說伍牙山是一座空心山,伍子胥的兵器庫就在山中。 山頂下西面有一塊幾畝面積的碎石坡,說是伍子胥在開鑿山洞時運出的碎石。這塊碎石坡上千年來草木不生,側耳靜聽, 裡面有潺潺流水 聲。這裡就是人們常說的“山門”。

“山門”上端陡峭的巨石聳立,嵐氣繚繞。古人讚歎這裡是“嵐光旋轉云為壘,峰勢離奇石作關……”。兵器庫的“山門”處有一條寬約四米多的平坦大道通往山頂, 與“跑馬道”相連接。 因年代久遠,有幾段路已被山水沖斷, 但是“山門”處近百米道路還基本完好。

跑馬道

伍子胥屯兵數萬在伍牙山中,為了操練兵將,在伍牙山上開闢了一條跑馬道。該道從九道河入口,過暗橋、上東山,沿東山崗直至主峰。再環繞主峰,從北面下至上馬石。這條跑馬道大部分地方已經被雨水沖毀,獨有主峰環狀大道保存完好。

當地的百姓在上山打柴和採藥時,偶遇雷雨交加的時機,在山谷中可以聽到跑馬道上有戰馬的嘶鳴和將士們的喊殺聲。在閃電中還可看見山上插滿了五彩牙旗忽隱忽現。

龍潭

伍牙山頂峰子胥廟旁有兩個深潭,稱“龍潭”,也有人稱為“龍眼”。泉水甘澄,終年不竭。《嘉靖建平縣誌》記載,“子胥廟其側有潭,遇旱祈雨多應”。可見該潭還有呼風喚雨的神靈。潭中曾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娃娃魚”。

傳說伍牙山是烏龍的化身,兩潭是烏龍的雙眼,泉眼通大海,謂“龍眼流仙泉”,所以又叫“龍眼”。

“龍潭”之水取之不竭。伍子胥數萬兵馬屯駐伍牙山,飲用水都是取之這兩個潭的泉水,她象兩個巨大的自來水龍頭,從不斷流。

相傳西漢某年,工匠在建造子胥廟期間正愁木材難以運上山巔之際,突然風雨驟起, 兩個“龍潭”中冒出了兩道白色的煙雲直至山下,於是廟木一根接一根地順著白雲飛上了山頂。元代《重修伍子胥山神廟記》記載了這段“神運廟木”的傳說。

神廟建好,香火興旺,遊客盛多,開光這一天有數千人要上山敬香。廟中的住持最擔心的是兩個仙泉,一怕人多泉水不夠飲用, 二怕有些不乾淨的香客玷汙了“龍潭”以致從此絕水。於是在“龍潭”旁擺上香案,求龍潭仙子不要降罪。頭天夜晚,住持夢見兩個魚娃娃手中各拿一塊金牌,放在住持的踏板上,然後說:“老法師不要擔心,您明天將這兩塊金牌分別丟進兩個潭中,就能永保泉水不竭不汙。”魚娃娃說完就消失了。

次日清晨,住持拿著金牌一看,一塊上面刻了個"葷”字,另一塊上刻了“素”字。住持為難了,不知“葷”和“素”各投在那口潭中。遲疑了一會,心想,香客為大,應將“葷”牌放進東潭,佛祖是西天來的,“素”牌應放進西潭。香客們來了,他們都身不由己地走到東潭邊取水,而僧人們卻直徑到西潭中去擔水做飯。此後,兩個“龍潭”就分成了一“葷”一“素”。

香客和遊人到此,都認為兩潭中的泉水是“仙水”,除了喝足之外,還特意帶來容器裝點“仙水”回家,供奉在家中的神臺上,祈求家人平安,風調雨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