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对人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和推理能力的测验。

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这个实验中,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的作用。

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话,对那20%的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给他们更多的信任、鼓励和支持。

而这种期望,对于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更有出息的人,于是行为也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生活中,心理暗示无处不在。

一个总是怀疑自己生病了的人,慢慢真的会得病

一个总是觉得自己不行的人,渐渐地真的变得什么事都做不好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父母教育孩子时,也不可小视暗示的力量。

1.消极暗示,对孩子影响极坏

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对他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

孩子一次考试不理想:“你真笨,就不是个读书的料!”

孩子见人没有打招呼,总是当着孩子面告诉别人:“这孩子胆小,害羞。”

孩子的这些所谓“问题”,很多时候仅仅是大人的主观评价,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以前在幼儿园做调查时,发现有很多家长告诉老师:“我家孩子挑食”、“我家孩子不爱吃青菜”、“我家孩子不喜欢吃肉”。

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在吃饭时有选择性地挑自己喜欢的菜吃,但是就被家长贴上了这些标签。

结果孩子慢慢也相信了自己就是“挑食”、“不爱吃青菜”,固化了对自我的认识,行为越来越向这些标签靠近。

孩子心智不成熟,敏感、脆弱,是最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影响的群体。

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紧张的神情会暗示孩子:摔跤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关切的言语“宝贝,摔疼了吧”,会暗示孩子在承受着痛苦,加深了孩子对疼痛的感知程度,他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疼,更加会哇哇大哭起来。

如果家长淡然处之,不大惊小怪,或者假装没看见,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孩子就不会当摔跤是一件多么大的事情,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拍拍土,继续玩去了。

同样,日常生活中,家长如果喜欢总是用“胆小”、“磨蹭”、“不爱学习”、“笨死了”来批评孩子,就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慢慢从心里接受自己是这样的人,最终就变成父母眼中的那个样子。

2.给孩子积极暗示,他会越来越优秀

萧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这种期待,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挫折的勇气。

从3岁开始,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便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教育孩子时,父母如果懂得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比直接的说教、讲道理更有效果,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通过神态、表情来暗示:

当孩子表现不错时,比如见人主动打招呼,父母可以及时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

孩子主动给奶奶倒了一杯水,竖起拇指,给他比个大大的“赞”;

孩子准备考试前,坚定地冲他点点头,他会感受到你的信任······

在各种细小的时刻,将这些鼓励与信任,通过你的神态和表情传达给孩子,会给他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会充满信心与勇气,不断强化这些好的行为。

通过语言来暗示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与称赞会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变好的决心。

当孩子犯错或没考好,比起直接的责骂、贴标签,家长多使用正面的语言对他帮助更大:“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一次犯错不要紧,懂得改正就还是好孩子。”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具体的语言告诉他哪里做得好,“不怕困难”、“态度认真”、“勤快”等等,孩子就会朝着你暗示他的方向发展。

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暗示

央视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广告,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自己也赶紧打一盆水甜甜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父母自身的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强的暗示作用。

如果你在餐桌上为自己的父母夹菜添饭,关心爱护他们,孩子也会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如果你平时作息规律、按时吃饭、爱看书、不沉迷手机,孩子也会受到积极影响,不知不觉中养成种种良好习惯。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自己的行为暗示他,孩子会在不经意间形成美好的品质。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越是不动声色,越是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怎样的“暗示”吧,孩子最终一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