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有個媽媽發現孩子的字寫得不好看,就決定讓孩子練字。練字的場景是這樣的——孩子練習,媽媽手拿一把戒尺,在旁邊盯著,看到寫得不好的地方,就用戒尺敲一下桌子以示提醒。這個過程持續了兩個小時,結果是孩子的字沒有練好,戒尺被敲斷了。媽媽很生氣,孩子也很委屈地哭了……

教育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一個簡單的練字過程將母子二人形成了一個“共輸”的局面?難道是練字這件事情不對嗎?當然不是。練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讓你生氣的不是練字這件事,而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上面的媽媽認為練字是可以快速見成效的,而這種想法當然是錯誤的,所以她才會表現出失望的情緒。同樣的,孩子也會在你的影響之下,錯誤地認為自己愚笨,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教育者,不能因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做的嘗試和努力沒有效果而感到絕望和悲觀,因為教育本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我們人類社會從起源開始,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才發展到了今天的科技社會……

教育就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當然觀念的轉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時間,因為我們的觀念也是經歷長期過程才建立的,所以不指望自己能馬上轉變態度。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著去改變,把我們的眼光放長遠一點,懂得“積跬步,至千里”的原理。比如剛才媽媽教孩子練字,每天練十分鐘,如果堅持一年的話,那就是3650分鐘,堅持十年,36500分鐘,練什麼練不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