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妇联工作和党政中心工作实现同频共振

江西省上饶市妇联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契合点——

妇联工作和党政中心工作实现同频共振

作为基层妇联组织,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一个重要课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以来,江西省上饶市妇联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妇联工作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契合点,通过一项项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实现同频共振,不仅妇联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也为全市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贡献了巾帼力量。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切实解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发展扶贫产业和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等造血式扶贫积极性不高,存在畏难情绪,脱贫信心不足”等问题,上饶市妇联从今年6月起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点燃希望、巾帼励志”扶贫大宣讲活动,活动一直持续至今年底。宣讲采取曲艺节目、集中宣讲、现身说教等形式,对贫困群众进行“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教育, 宣传他们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好做法、好事例。

“我叫罗兰,肢体先天残疾,丈夫无技能、无稳定收入,家中又有小女儿正读高中,家庭负担重。我虽身残,但心不残,我勤奋努力,开了一家超市,加工和销售红军衣服帽子,还在景区向游客出租自行车,现已经成功脱贫……”,在该市玉山县樟村镇政府会议室,由当地妇联组织的“点燃希望、巾帼励志”扶贫大宣讲活动现场,身残志坚的罗兰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身的经历,让在场的很多贫困户都深有感触,掌声不时响起。

徐贞是该市上饶县煌固镇一名农村妇女,之前生活十分拮据。在各级妇联的帮助下,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终于取得了成功。尽管厂里业务很忙,但徐贞得知妇联要组织“宣讲团”,用以帮扶和引导那些正处于观望、甚至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时,她马上报名参加。她说要把自己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告诉贫困户,尤其要让那些贫困妇女明白,唯有勤劳才能改变命运,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截止目前,全市已举办巾帼大宣讲110多场,聆听人数达10000多人次。“点燃希望、巾帼励志”扶贫大宣讲也成为助力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

不仅是从精神上鼓励贫困户,上饶市妇联还一直坚守在扶贫工作的最前线。该市玉山县樟村镇青山坝村是上饶市妇联的定点扶贫村,为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上饶市妇联在青山坝村全力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模式,通过组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己的合作社,依托菌菇产业基地,发展扶贫产业。贫困户既在基地里从事劳动获得劳务报酬,又在合作社里入股受益分红。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干事的自主性、自发性和积极性,产业扶贫带动效果明显。

作为“指间经济”的来料加工在上饶市既有历史也有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上饶市妇联着力拓宽农村妇女增收途径,多形式扶持来料加工。今年上半年,上饶市妇联联手市总工会到浙江义乌举办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来料加工女经纪人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而在每年的10月份,上饶市妇联还会组织优秀女经纪人参加义乌国际博览会,为女经纪人捕捉商机,拓宽市场搭建平台。在“走出去学技能”之外,妇联组织还注重“沉下去对接、送上门服务”,做好牵线搭桥和引导鼓励妇女投身来料加工等工作。

“来料加工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与照顾家庭两不误,另一方面,从业妇女在经营和生产中,自身的素质、经济收入和家庭地位也得以提高,对形成文明新风、促进家庭邻里和谐和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而这也与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吻合。”在江西省妇联前不久举行的相关会议上,上饶市妇联如此总结来料加工工作。

与来料加工的居家灵活就业相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妇女的创业创新同样十分重要。陈伟是江西永智制笔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位于上饶市广丰区。经过艰苦的研发,永智制笔成功研制出中国的24工位车——永智24工位车,打破了国外长达30多年的垄断,至此,困扰中国制笔行业的“进口依赖”困局,开始被逐渐扭转。

今年年初,陈伟还在公司里特意安排了一些公益岗位,招来周边40多名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考虑到这些工人年纪大、手脚慢,对她们不采取计件方式,而是统一发放2000元/月的底薪再加上补贴。此举赢得了好评。

作为一名成功女性的代表,当地人称陈伟在小小笔头搭就的大舞台上“轻歌曼妙、长袖善舞……”

为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妇女创新创业,为妇女创业创新搭建广阔平台、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上饶市妇联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培训,其中以技能培训、电商运营支持与帮助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培训,在各县(市、区)进行了巡回开展。

培养出更多像陈伟一样在创业创新中“长袖善舞”的女性是上饶市妇联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初心。上饶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还表示,不论是推进妇女创业创新,还是扶贫大宣讲和来料加工,惟有与党政中心工作相结合,才能彰显出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和影响力。(张丽萍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刘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