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首先,請朗聲讀詩】

國風·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每一次讀詩,我們希望能首先養成一個習慣,先至少朗聲讀上兩遍。第一遍熟悉其文字與發音,第二遍達到一種節奏韻律的起伏感,再讀完有關詩的註解後,回過來再讀第三遍,這個習慣適用於讀一切詩。

而且這一篇生字比較多,就當習字,我們不妨多讀兩遍。

《卷耳》的主題在“懷人”,這種“懷人”一般認為是妻子懷念丈夫,也有進而被解讀為求賢的。這個不在此細說,但這首詩中有一些可以反映出歷史背景的元素,我們後面會講到。

本篇總共有四句,第一句的“嗟我懷人”後,二三四句的“我”則轉換成了被懷之人。這種由思念到想象其路途景象,比之“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要更深切動人。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采采,採之又採。 卷耳,蒼耳,一種野菜(配圖),可入藥,祛風散熱,解毒殺蟲。 ,滿。 頃筐,斜筐,有說是指畚箕。

,語助詞。在這裡有一種幽嘆之意,嗟我懷人,想念悠遠。 ,同“置”,放置。,讀háng,與筐押韻。 周行,在詩經出現過幾次,意為大道、大路,這裡是指生長卷耳野外的路上。

採之又採都沒能把小筐採滿,因為我的心思在懷人不在勞作,不禁停了下來就把筐放在了路邊。這種情景和情感很直接明瞭,而延伸到下文的想象時又如此寂然幽然。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卷耳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zhì),登高。《前出師表》有“陟罰臧否”,陟就是由登高延伸為晉升擢升的意思。 崔嵬,高低不平的山。這個詞也一般用來形容高大雄峻的山峰,李白《蜀道難》有詩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虺隤(huī tuí),瘣頹的假借字,疲勞生病的意思。這兩字聽起來像廢頹,我初讀時也確實依照這兩個字去做聯想記憶的。

從這一句開始進入懷人而想象的情景中,擔心著這時候他正趴著高山,馬已經累病了,而且還是以我為主體的代入感,這種是比“計程應說到梁州”(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更深切更悠遠的思念。小時候父親曾經有段時間和人到海南謀生,那時候交通不如現在便利,通常要一天一夜才到,我們兄妹幾個和母親在田裡幹活時,母親也會念叨著說父親這時候應該是到廣州了。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劍閣崢嶸而崔嵬

【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姑且。 金罍(léi),一種青銅盛酒器(配圖)。 金罍和下文的兕觥具體形制已經慢慢有多種考古發現在驗證,但可以肯定得是一定身份的貴族甚至可能是諸侯才能用得起的,這也驗證了我們前面提到的貴族女子一樣要親身從事勞作的說法。在西周,實行的是封建制,地方上一個有身份的貴族出遠門,無非是接受冊命、參加典禮、參與軍事行動這幾種,所以才有“國之大事,惟祀與戎。”這一說法。

這一句想著他遠行坎坷,疲累到馬都病了,此時應該是在路邊取金罍倒酒,以飲酒解思念之愁。此處我想起了少年時很愛聽的一首歌:張信哲《信仰》有一句歌詞“想知道多年漂浮的時光,是否你也想家。”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皿方罍(商晚期,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高岡,高山。 玄黃,玄是黑色,玄黃是指黑馬病後毛色或膚色發黃。 (sì),犀牛。 (gōng),酒杯。 兕觥,一說是做成犀角樣式的酒杯,這個有考古證據了(配圖)。一說是犀角杯(配圖)。無論哪一說,都是貴重器物,更證明遠行者的貴族身份。

這一句和上一句景象重合,都是寫翻山越嶺,馬累病了,停在路邊飲酒解思念的憂傷。可見這個確實是想象的虛景,而非像有的學者認為是把妻子和丈夫做的兩部分詩拼接起來的。因為詩經中雖然重複詠歎的詩句很多,但涉及實際情景時,通常有一些或內容或節奏或強度的漸進變化。

但是這裡邊虛景又蘊含了很多實景,崔嵬、高崗雖是虛景,但路上需翻山越嶺卻是實情,馬和下文的僕人亦是伴他遠行的實體。停下來飲酒解思念之愁雖是虛景,但金罍、兕觥卻是實物,可能還是妻子知道丈夫喜歡飲酒,親自打點給裝在行李中的。而這個停在路邊思念,不就是前面“嗟我懷人,寘彼周行”的投射嗎?這種虛實相映的物、景、情,在短短一篇不過七八十個字的詩中佈局得如此巧妙又純乎天然,難怪孔子說“不學詩,何以言。”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龍紋兕觥(商晚期,現藏山西省博物館)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犀角杯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

(jū),多土的石山。 (tú),病。有一個成語:瘏口嘵音,意為費盡言語把口舌都弄病了,這個成語出自詩經另一篇《豳風·鴟梟》。 (pū),病。有個成語叫毒痡四海,意思和流毒四海相近,出自《偽泰誓》。 說這兩個成語不是為了掉書袋,其實都是百度來的,只是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對習生僻字的理解,也可豐富自己的詞彙用法。 ,語助詞。 (xū),嘆氣。這幾個字押韻,關於押韻,一般讀的時候自己能體會到,不特別說明。

這句同樣是虛景,而每句都加了個“矣”的嘆聲,這個嘆聲實則映的是懷人者的實情。最後一個“籲”,又實則呼應了開始的“嗟”,這種首尾呼應,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人在真情處的自然合一。現在很多寫文字的人,不求內心的誠摯,就只是徒然雕琢樣式而已。

而這句的歌詠節奏也明顯變得短快了,令人感受得到這種由悠遠思人到擔憂急切的心情,不禁為之動容。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南宋 馬遠《曉雪山行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後,再朗聲讀一遍《卷耳》,這詩從懷人之情緣起,從無心採集卷耳停於路邊思念的實景,想象他路途艱難愁苦的虛景;從僕馬酒器的實物記憶,延及他在路邊因思念而以酒解憂的聯想;想著想著竟滿腹擔心起來了。閩南語把這種擔心叫“憋腹”,大概是這種心情吧!

詩經初讀(4)丨思念有多遠——《國風·周南·卷耳》

獻醜手抄金文大篆《卷耳》一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