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我常常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是獲得與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齋室燈光下獨自把玩,從中領略鑑賞的愉悅?是坐擁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獨有的自我陶醉?亦或是期待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鑒賞家,獲取藏家眾星捧月般尊敬的榮耀?也許是,也許都不是。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實是充滿苦澀的,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這條不歸之路,你便註定從此心靈備受歡樂與痛苦,興奮與焦慮,得意與懊惱的無盡煎熬。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收藏具有極大的魅力,這是不言而喻的。

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滿誘惑的寶藏,又是一道佈滿棘刺和陷阱的深淵。身入其中,無論你如何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會感受知識的貧乏和淺薄;無論你自信眼力如何過人,在浩如煙海、五花八門的歷史遺存面前,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助;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擁千萬,當你投入收藏時,也常常會感到囊中羞澀,捉襟見肘。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在收藏圈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裡,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沒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

那些平日傲慢的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大款、經綸滿腹的文人墨客,只要一腳邁進這嘈雜紛亂的“鬼市”地攤、古玩店鋪,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權勢、驕橫,都被這滿世界的古董舊貨新品贗物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像常人一樣亢奮、激動、懊惱、悔恨不已,亦為幾個銅板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和無數初入藏界的朋友一樣,我開始只是帶著一種對古物朦朧的企盼以及骨子裡對傳統古代文化的追崇開始了收藏之路。每每在博物館的玻璃櫃前,欣賞商周古銅器的凝重雄渾、漢唐古玉的鬼斧神工、宋明古瓷的拙樸典雅,心中便會由傾情豔羨進而產生一種不安分的躁動;我也要收藏和擁有古物。最初進入收藏時,總是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浮躁、“撿漏”“淘寶”的慾望之中。因一件心儀的古物而牽掛不已,為失去一件寶物的機會懊悔萬分。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至於因固執已見而誤入“套局”,“撿漏”心切而購得贗品,就更是家常便飯了。當然,也有過恃眼力撿漏的愉悅、憑機緣得“寶”之驚喜。正是在這種跌跌撞撞、坎坎坷坷的收藏過程中,感受著收藏者的真正樂趣,從而不斷領悟收藏的本質和內在之美。

一位我所敬重的從事文博工作的資深專家,曾多次向我談及對民間收藏的不屑,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對民間收藏的蔑視,認為收藏是走私、盜墓、苟利的源頭,收藏圈大都是一些“沽名釣譽、見利忘義”之徒,建議****取締民間收藏,直到新《文物法》頒佈,此君仍然認為“承認民間收藏是一個歷史性的失誤”。

對於這位專家的偏執,我只能感到一種深深的悲哀。且不說收藏本身就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的延續,且不說收藏對於傳播大眾文博知識、藏寶於民的積極因素,就以全國幾千萬收藏隊伍對於社會就業、社會穩定乃至經濟、文化、社會效益的積極貢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況且,就是在故宮、上博等一些國家級大博物館的許多重量級藏品中,不也有相當部分來自歷代民間藏家的無私捐獻?我想,當我們這位文博專家,在以張伯駒、徐世璋、孫瀛洲等名垂千古的大藏家所捐獻的國寶古物進行鑑賞研究做學問時,不知內心會作何感想?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的確,民間收藏如同任何社會活動一樣,收藏家並非人人皆是謙謙君子,收藏圈並非至純的淨土,也會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勢利、詐騙、淺薄、浮躁和貪婪、有以牟利為終極目的的商人。我曾親眼目睹一位事業有成的朋友,過度地偏執和貪婪,終因愚昧無知,將百萬傢俬打了水漂;我也看過一位古玩鋪店主,以百餘元撿得一件石濤的尺幅,以8000元倒手給了廣東商人,當知道此幅石濤之真跡被轉手賣了30萬時,頓時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我亦見過一位退休老幹部以平生積蓄購得一塊漢玉贗品,從此一病不起;一位老撿漏淘得一部元代版古籍善本顛狂失態乃至當場中風倒地。我以為,這都是偏離了收藏的本義,而陷入了“物役”“物累”的怪圈。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我始終認為,浮躁是收藏之大忌。一個真正的收藏鑑賞家,審視古物的眼神是清澈的,心態是極為平和的。有人曾作過一個統計,大收藏家、文博專家平均壽命要比常人高出10至20歲。這恐怕是得益於他們與世無爭的超脫心態、甘心恬淡、棲志浮雲的境界,以及接受古物鑑賞中那種常人很難領略的審美情趣,心靈愉悅的原因吧。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是簡單的佔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

馬未都:在古董面前,我們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