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今天我們的話題主角是美國的一家清潔服務平臺——Homejoy

Homejoy 是清潔服務行業的Uber,客戶通過這個平臺預約清潔服務,公司調度家政服務人員上門清潔,按時間收費。有點類似這兩年逐漸在國內興起的上門保潔服務的O2O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清潔服務需求和供給的匹配。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家居清潔領域有近 4 千億全球市場,是一個互聯網行業值得進軍的大行業,HOMEJOY作為第一家在初期也得到了資本的青睞,從谷歌風投和 PayPal 的聯合創始人 Max Levchi 得到投資,也逐步完成了A輪和B輪融資,融資共4000萬美金,隨著用戶數據的快速增長,覆蓋全球 30 多個城市,包括洛杉磯、倫敦、柏林和紐約,逐漸走向成為一家用戶高速增長、高估值的獨角獸公司。

在用戶增長上HOMEJOY無疑是做得非常頂尖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向HOMEJOY學習和效仿。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在斯坦福大學舉辦享譽世界的經典創業課——YC創業課堂,在2014界的第四堂課就是由HOMEJOY的CEO Adora Cheung 去分享。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就是這樣一家增長非常牛逼的公司,在2015年7月31日宣告正式關閉。

在HOMEJOY宣告關閉之後科技界很震驚,並對這件事進行了很多討論和反思。

HomejoyCEO對外表示,導致該服務關閉的“決定性因素”是平臺上清潔工的勞動關係問題,即清潔工應被視為全職員工還是合同工,對應不同的勞務成本,涉及到法律問題。

但實際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外界認為Homejoy的倒下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戶增長中的種種。

增長之罪: 過分注重快速增長,而不注重用戶留存

一些HOMEJOY前員工,在一個月內重複消費的用戶只有約15%至20%(公開數據為25%)。Homejoy的競爭對手Handy在一個月內會有超過35%的用戶重複消費。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這個模式的重點在於客戶的重複購買率,復購率這麼低,除開模式本身的問題外,還有4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1、鉅額補貼換來大量低質用戶:

主要通過團購網站Groupon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以19.9美元的超低服務價格(市場服務價格80美元)狂吸用戶,吸引來了大部分貪便宜的用戶,當第二次需要正常價格使用的時候,這些用戶就迅速流失了。

2、核心服務品質控制低:

也許是缺少經驗,不夠重視,對於這些非聘用職工,管理不利、缺少培訓、無統一服務標準、缺少激勵發展體系,清潔工服務質量也就大部分很糟糕了。與Homejoy高速增加截然相反的是,公司一直沒有建立起穩定可靠優質的服務體系。很多第一次使用過 Homejoy 的客戶都對清潔結果不滿意,或在最後時被告知服務無法準時進行。

3、產品迭代更新節奏慢:

也許是公司投入了過多精力在用戶增長上,獲取用戶反饋及產品的迭代更新上變得非常慢。HOMEJOY產品有一個非常煩人的BUG,系統在兩個地點之間調度接單,不考慮實際距離和路況只給30分鐘。

比如一個清潔工Nick,剛剛才在布魯克林打掃完,馬上又去位於新澤西的第二家,而中間穿越鬧市曼哈頓只給了 30 分鐘,紐約人都知道這不可能完成。這個Bug導致了清潔工無法彌補的大量遲到,而遲到極大損傷了用戶體驗,最後客服只能給降價或更多補貼券去撲滅客戶的怒火,這帶來了更高的成本。

而這麼重要的Bug客服部門多次提交,期望儘快修復,那麼後來修復這個問題用了多少天解決呢?花了幾個月才解決,幾個月!!!這公司可是有很多從Facebook和谷歌挖來的優秀工程師啊!

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沒解決呢?他們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獲取用戶上了,而在產品的核心體驗上都還漏洞百出,這足以見得管理層對於產品的核心體驗不夠重視。

4、財務控制失去理性:

為了迅速擴大規模,拓展了大量的新城市,由於都是補貼獲取用戶,使得公司迅速虧損。不同的城市中還出現了很多管理的漏洞,比如對於清節用品耗材的使用和統計並未督查,這個漏洞導致大量的浪費,這都需要公司用現金買單。

更可怕的是,在美國還沒站穩腳跟的他們,還開啟了國際上的迅速擴張,拓展到全球共30 多個城市運營,而多國語言和當地狀況的複雜,進一步加劇分散了本身控制服務質量不力的管理層精力,更快加速了死亡。

就這樣,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就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歸結起來,HOMEJOY的管理團隊錯誤地認為了“只有足夠的用戶規模,就會有很大的企業估值”。這個觀點時至今日在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口中都經常提到,“只有我有足夠用戶,我就不愁掙錢,我就肯定有很高的估值,”這句話只能在部分場景下是對的,用戶規模確實是企業估值的重要標準,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了留存率、用戶平均獲取成本,脫離理性瘋狂燒錢難以為繼。

有人會問,京東不是一直都在虧損嗎?

其實京東只是在賬面上虧損,而京東的控制毛利、成本的能力是極強的。劉強東在採訪中提到,京東賣的商品都是有毛利的,只是攤到如自建物流、信息系統等上才會讓賬面上顯得虧損。即使是虧損,京東都一直把這個虧損控制在相對安全的界限裡。尤其是當用戶規模比較大了之後,用戶規模變大後,每一個貼錢動作都會成倍地放大。

即使是背靠騰訊海量用戶的微信,在微信剛出來的時候,也沒有馬上進行大範圍推廣,產品的第一年裡都在快速迭代產品,提升產品核心體驗。你之前有收到過QQ彈窗提示你安裝微信嗎?沒有彈窗你為什麼安裝了微信了?大部分都是通過周圍人發現微信這個溝通工具很好,免費還很好用,不少朋友都在上面,用了就發現離不開他了,這種

有留存的用戶增長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有不少BAT內部孵化最後失敗的新產品,其實不是產品方向沒有做對,反而是在早期過早引入了大量用戶。

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公司的產品還處在種子期階段,而這個時期導入大量用戶的方式基本是錯的,做得越多,反而是害了公司。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個鍋讓運營來背,而是做出產品和運營策略的CEO要為此負責。

如何做好種子期產品運營呢?總結起來是四條,更具體的方法之後再聊。

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