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历史细节:赵军再所难逃的一败

长平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62-260年,这场本不该在秦赵之间发生的战争以赵军40万大军投降被杀的惨烈结局而告终。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秦国统一六国成了时间问题。而战争的几位主人公:白起成了千古第一杀神,廉颇灰头土脸,黯淡老矣,年轻的赵括更是把生命定格成了“纸上谈兵”的尴尬注脚。

长平之战的历史细节:赵军再所难逃的一败


复盘长平之战,先要从故事背景说起。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强盛,士兵凭军功分土地的政策使其战斗意志远强于其他国家。范雎为秦国制定的远交近攻政策又使得秦国在政治上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而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则被不断侵蚀,到公元前262这年,国土狭长的韩国被秦国击穿中部,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成了飞地,守土形势岌岌可危。上党郡守冯亭违背韩国国君的投降意愿,用了一招驱狼吞虎之计--把土地献给赵国。于是赵国接收上党,派兵与秦国对垒。

上党地区的地形简单说是两道山圈,就像地上放两个挨着的浴缸,浴缸的四周代表四面的几座山,浴缸中间代表山间峡谷,秦军在一个浴缸的左边,而赵军则占据着这个浴缸的右边和第二个整个浴缸。统帅赵军的是名将廉颇,廉颇谨慎考察地形,决定守住第一个浴缸的对垒处,让秦军不得进入第二个浴缸。

长平之战的历史细节:赵军再所难逃的一败

长平之战第一阶段形势

地形永远是发挥兵家逆天操作能力的核心因素,看懂了长平之战的地形,才能真正理解接下来的一系列让你惊叹的战争艺术。话说廉颇看穿了秦军的主攻方向,决定守住图上浴缸连接处,堵住秦军进入第二个浴缸(也就是战争第二阶段的主战场)的去路。然而几场仗下来,赵军是一败再败,浴缸连接处被秦军占领。第一阶段的战争,以廉颇失败结束,赵军退到了第二个浴缸的右边,建立牢固的营寨进行固守,秦军则尾随而至,两军对垒的前线到了第二个浴缸的中间--丹水河谷。

廉颇在防线的布置上煞费苦心,他沿着丹水河谷布置一道防线,又在后面的山上也就是浴缸右边沿构筑一道长城,妄图打消耗战。时间到了公元前260年,这个注定肃杀的年头,赵军忍耐的很是艰苦。两军隔水对峙已经两年有余,与秦国强大国力不同,赵国粮草供给率先出现困难。但是廉颇并不打算放弃固守策略,无视秦军每日挑衅,他的坚壁不出让赵国国君恼火了。

一方面赵国前线几十万大军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秦国孤立赵国的外交活动使得其他国家作壁上观,再加上秦国范雎的反间计,让赵王迅速做出调整:派上年轻主战派的赵括代替廉颇!于是,战争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了。

赵括来到前线,一番整肃集结,45万大军整装待发,而另一边确认赵军换帅以后秦国悄然调来武安君—杀神白起,终于,两个主角全部登场。

赵括没有等太久,这一天他整顿兵马带领大军排山倒海之势攻向丹水对岸秦军防线,秦军一阵拼杀之后,沿着丹水往西北方向败走。这里就要交代一下丹水河谷的地形,在右边浴缸的中间位置是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丹水河,浴缸西北角的位置只有一个出口就是长平关,这里有赵军把守万夫莫开,而沿着浴缸东北边沿的就是廉颇修筑的石长城,这条防线內沿地势险峻,外沿则比较平缓,正好对内防御秦军对外容易供给粮草。秦军败向这里显然是自己扎进了死胡同,赵括认为决战胜利的天平已经向他倾斜于是命令全军一拥而上尾随秦军进了河谷。这一步,显然是白起最关键的一步,一旦赵军踏进河谷,那么接下来就是白起表演的时间。原来秦军在赵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就已经派出一股25000人的部队,从西出发向北绕过整个赵军的防线,出现在了长平关和石长城的背后,也就是浴缸的西北角和东北边沿的背后。待秦军佯败到西北角,在赵军以为会把他们堵在长平关下围困起来的时候这股偷袭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占领长平关,于是秦军从容打开关隘,西北一角戏剧性的成了秦军的一角。这还不算,赵军全军出击紧追秦军之时,南面秦军也派出一股5000人的部队悄悄尾随赵军占领了河谷出口。

于是乎,追人的赵军以为秦军进了死胡同,也跟着进了胡同,而秦军从后面打开了胡同尽头的大门,随之又关上,并且在赵军屁股后头尾随一股部队堵死了胡同口,一瞬间想要围人的变成了被围的,更要命的是这是赵军全部主力且没带粮食!

长平之战的历史细节:赵军再所难逃的一败

图中可见赵军被自己修的工事所包围了

接下来便是赵军全力突围,秦军全力防止突围,双方残酷绞杀,最终赵括身死,赵军群龙无首投降了秦军。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场旷世之战,我们首先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折服,不管是廉颇的防线布置,白起出奇无穷的战略策划,以及范雎远交近攻的政治方略,都是值得当代人反复学习的。对于长平之战的结果很多人认为赵括的轻敌冒进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换掉主帅廉颇那么战争结果会大不同。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其实主帅是谁并不能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即便是现代人穿越回去做了赵括,也难逃一败。这么说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决定战争胜败的先决条件是国家实力,秦国改革了制度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国家实力领先于那个时代,赵国与之相比存在代差,一个存在代差的军队,是打不赢对手的。赵国坚守了三年,几十万大军耗尽了赵国的实力,这也是为什么赵王急于决战的原因,赵括只是代表了国君的意志一到前线就必须进攻寻求决战。其次,军事是政治的延伸,秦国的政治方针就是分化孤立对手,一个没有外援的国家是没法独立对抗秦国的,一战堵上了全部大军,有没有后备力量和别国的援军,一旦陷入被动很难再翻身。所以,即便是避免了赵括所有的错误,这场战争结局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赵括让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终和他一起成了累累白骨,的确令人唏嘘痛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