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溼刻與幹刻的區別?

什麼是“溼刻”?

紫砂器的泥坯在用明針光坯完工後,到坯體表面水分揮發而發白、發硬要經過一段時間。在這個時段用工具在坯體表面刻畫,稱“溼刻”, 即“在潮溼的泥坯上刻畫”。

紫砂壺的溼刻與幹刻的區別?

溼刻大致可分為2種:

1 )用竹、木等削制的尖銳工具在坯體表面劃畫,即典籍中提到的“竹刀刻”。《 陽羨茗壺系,別派》記載: “時大彬初請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印記,後竟運刀成字,書法閒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賞鑑家用以為別”,說的就是“竹刀刻”。主要特徵是字跡邊.上有泥微微泛起,從劃痕看,既有刀鋒切割似的起筆、收筆,又有圓頭劃過的痕跡。用竹刀在有弧度的溼坯壺面上刻字,刻劃時阻力較大,因為坯體在空氣中乾燥較快,坯體表面的軟硬一直在變化中,刻字時中間不能停頓。

2)用金屬刀具刻成筆畫兩邊鋒利的V形字,簡稱“雙刀見底”,如“行有堂刻詩句圓壺”的刻法。

清光緒之前的陶刻作品以溼刻為主,包括嘉慶、道光年間在邵友蘭、楊彭年等名家作品上刻字的邵二泉以及曼生壺的刻畫。

紫砂壺的溼刻與幹刻的區別?

什麼是“幹刻”?

紫砂坯體發硬、發白後才在上面刻畫,稱“幹刻” 光緒年間開始運用。專職的紫砂“刻字先生”, 是從邵雲儒開始的,他的傳世作品以幹刻為主。光緒年以後,除了仿古所需,溼刻法慢慢淡出了紫砂陶刻。

刻壺和刻章有何不同?

紫砂壺陶刻的載體,是燒成前的幹坯。

紫砂壺陶刻的工 具,是插在圓管中、刀刃磨成銳角、略薄於小號刻印用刀的自制刀具。操刀如同握持毛筆。

紫砂壺的溼刻與幹刻的區別?

紫砂壺陶刻與印章鐫刻大不相同。刻壺是在不斷變異的弧形上,壺材體積大,必須刀轉壺不轉,是以刀就壺。刻章是在平整統一的平面上,章材體積小,一般章轉刀不轉,是以章就刀。

“捻管轉刀”是刻壺的獨特手法。-刀到底、不滯不拖、深淺恰好、氣脈相連,是刻壺刀功的基本要求。一筆之間也可由多次切刀法湊成, 鋒刃起止處呈犀利刀痕,尤如書法中提按使轉,頓挫起伏之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