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題/茶“場”有道,奢談名茶,待客甚有禮,應諳茶“場”之中的茶道


1、泡茶,有氣場,講究場合,這就是茶道。

待客有禮,應該知道在什麼場合上什麼茶,不是僅僅知道茶禮而已。茶之禮,就在於知人識味。如果不知道這個人的口味以及品味,單單從自己上茶這一方面來看,僅僅憑自己的感覺或者是所謂茶藝而上,可能是不懂得茶裡面也有萬種風情,在茶中藏有一種心思牽掛人的心緒。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所以,安茶,這是上茶之前的第一道工序,不僅僅是選好茶而已,還要選到位,知道里面的份量與口感,甚至是一些具體個人的喜好加上情趣。所謂精,就有雅緻。而這種雅緻,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雅興。

個人的雅興出來了之後,這種安茶、上茶之後的茶道或茶禮也就慢慢到位了。反過來說,要知道如何安茶上茶,就應該充分地尊重客人,並且兼顧到一同而來的客人,努力使他們在安茶上茶之後有一個極度舒適感。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從這些角度上來說,喝茶最講究的是一種場合、氛圍,或者是說緣分吧。所謂茶緣,也就是為了打造好一種恰如其分的場合並塑造出好氛圍。

俗話說,話不投機三分多,更何況是這麼多人上場,不照顧到場合,或者是尊貴有序的雅緻氛圍,行嗎?很可能,到最後就是不能適應。因而,所謂的茶道,不僅僅是一道道儀式流程,還是一種投緣安排。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我們經常說,這是上天的眷顧,這是人間的珍品,在萬眾紅塵當中,能夠放下手中的一切,能夠有緣的坐在一塊,喝喝茶,這就是有福的人。

從安茶到上茶,從品茶到知道有福守福用茶還禮、尊客至誠如嘉賓。這不僅僅是還原於一個農業社會的傳統習俗,還是一種人倫之文明,也正是有這種習俗加這種人倫之道的積極作用,促使茶道茶藝流傳。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安茶、上茶之後,應該是端茶守禮。小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茶道茶禮嚴,非常的嚴格,在泡好茶之後,一個人隨時站在一群客人左右端著茶,一動也不動,只待客人一聲招呼,隨時加水添茶,或者是換一種茶。這種端茶守禮,不是如今日常所說的跑腿打雜或者是提一壺水泡茶,應該是一種社會倫理道德,不要讓客人知道:人一走,這茶就涼了。

這說明,茶道之中,不僅有茶“場”,氣“場”,人“場”,商“場”,情“場”,等等,更為重要的是有人很會“圓場”,這就是茶道之中的精華與精髓所在。能夠在這麼大的場合之下“圓場”的人,自然,其身份、身價也就不一樣。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這個可能是端茶守禮之人,也可能是賓客,也可能是一個有氣場,有極大容量之人,能夠紮紮實實使茶道到位。說到底,茶之文明,或者是所謂的道道,其實也就是一種人的習性。

個人的習性與稟性,在這種大自然歷經諸多風雨磨成的茶品中,久而久之,也就肯定會改變或者是懂得這個人的習性是什麼,使之兼容。

人品如茶,味道不同。那麼,這個時候,就在講究得多得少的問題,而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在安茶上茶以及端茶守禮這個過程當中,就知道,哪些人的喜歡是什麼,應該在什麼時候加茶,應該知道他們要什麼。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在形成氣“場”、茶“場”之後,很自然地,走入到一個專場的大環境。所謂的專,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原來的試一試,或者是隨意泡一泡,而是一種盡情的享受,讓自己的心情陶醉其中,或則是投入其中吧。

所謂的專,也很可能是旁若無人,自己顧自己專心致志地品品茶道。這個時候,講究的是入色入味,以及最為自然地要看這個泡茶功夫,即勤,手勤,腳勤,口勤,最為重要的是還未出聲這個茶就到位了。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品茶這個茶道,也就在於一個心與新的問題。用心守禮,上好茶,也是一種茶藝茶道,但是,這個心,在四季變化之中,或者是在節日變化中,應該有一種功夫與時俱進能與時令節日吻合,讓品茶之人知道禮至矣。

從請茶、上茶,到品茶,再到點茶,撤茶,換茶,最後到收茶。

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

我記得,在最後收茶之前,應該是滿茶,端滿茶,最後把好好地一壺茶品飲乾淨。這個時候,主人與客人很高興而歸。

不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賣茶去”,而是買茶或滿載而歸。

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在問的同時,用一個情與請字在傳情致禮。雖然茶是一片葉子,但是這裡代表的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2、念天下蒼生,就在一壺茶之間。

接下來講一點泡茶的功夫,上面講的是一種道道。要泡出一壺好茶,真的是要下一番功夫。其中,洗乾淨茶具是一個基本功,最為重要的是,要選什麼壺子,是紫砂壺還是大中小不同類型狀的壺,這些也重要。

再接下來的是,選好茶之後,如何加茶,在“多一點太苦,少一點太淡”之間拿捏,不能臨時又隨意加水,讓這種茶變得有些離色離味。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再就是一些陳茶,就不必要總在那裡泡來泡去,說這好說那好的。因為在陳茶之間,也有一個色味的問題,很多時候,沒有保管好而大煞風景。所以,在上陳茶之前,最好是自己先試一試,不要讓客人自己來試。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萬一是發黴變質,或者是客人要馬上換茶,甚至是馬上拂袖而去了,這就弄得很為難。茶,其實,有一個茶性,正如人一樣,有個人性。當人性與這個茶性相互兼容相互認可後,這個壺子的大小就很重要。

壺子大小,也代表著一種品位、風雅以及喜好偏好等,有專門專用之壺。“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就不行的。這壺子,有專用,就不能亂泡。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反過來說,在茶道形成的過程當中,這個茶壺也就是一種很深的傳統文化。茶壺不同於酒壺,它的大小與材質,也基本上不一樣的。

茶壺的水,要收斂,恰到好處,水與茶葉也很相配,這個茶,才到位。

總之,從茶道的形成來看,要先有氣場,從這個茶“場”出發,切入道,積極把握住這個道,並使這個道傳神入理,這個就能回應天下蒼生!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水精華出名茶,有點奢談。

廣東有單從茶,這個單與從有沒有加木字旁不知道,姑且是這樣,因為喝茶之人,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簡化的。它這個茶,火辣味很重的。而一般的人,很可能不太適應,喝了,有可能會上火。但是,廣東人為什麼不太會上火呢?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因為他們經常喝湯湯水水,有海鮮常伴茶左右。所謂佐茶,下午茶,或者是茶食,這不單是一種茶而已,裡面有餐。而在大西北青海或者是川北西藏那邊,在苦寒之地,有一種蕎麥茶。在冬天裡,喝一喝這種養身茶,真的是不一樣的。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這明顯不是茶的,就是不同於原來是一種樹葉的茶。從這些方面來看,茶已經泛化了。比如,菊花茶。苦丁茶,三和茶等,它們都不是茶葉製成的一種茶。

但是,無論歲月怎麼樣變化,原來這個茶道以及用茶樹葉製成的茶禮,不會消失。因為中國種茶的歷史有幾千年吧,至少也有一千多年了。因為在北宋年間,就有專門的茶市。那個時候就是一大支柱產業。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從巖茶來看,武夷山的茶,應該是一種巖茶。比如本地的小布巖茶,也是一種巖茶。還有一種就是叫高山茶、雲霧茶,比如叫什麼毛尖的。雖然中國有這麼多地方名茶,但是在市場當中,真正能喝上的也不多,一方面,在地方茶葉供給渠道上,有諸多商人在操控或者是形成了壟斷。

比如,我原來經常愛喝一喝經典的黃山毛尖,我們這邊卻不見。為什麼我會愛喝真正的黃山毛尖呢?因為我原來一個朋友的同學他家裡就有茶場,他家的茶在市場上不常賣,只有特殊的關係弄到一點。

想一下,別緻一樣的黃山毛尖,在市場難以見到,那口感真不一樣。那麼,其餘的類似毛尖,這口感就很差了,不管是多少錢一斤的。

茶“場”有道:茶之收,在於一個止字,茶之道,就在於一個問字

另一方面,對於名山名茶來說,只有少數茶農茶人自己才有這個資格說的,不是一般的商人有這個資格說的,因為真的好茶他們那裡不多見。即使有些,恐怕也輪不到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凡夫俗子的呀。

這個,給茶聖陸羽說一下可以,但是,一般情況之下,很難喝上這些茶。在這麼一種語境之下,說什麼廬山雲霧茶,無色茶,真的是很難得的。據說本地的上猶紅,也不亞於金駿眉,我喝了一點,真的是這樣。

所以,在芸芸眾生、大千世界當中,大談茶道,大擺茶藝,真的是有點奢侈了,或者是奢望了。

雖然,有的時候,因為自己要待客人,只能是想方設法買到一些好茶;

買不到茶時,只能帶他們去茶場喝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