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任何藝術欣賞與創作皆離不開空間美學,建築結構要留有空間,都市景觀要留存空間,國畫要空間傳神,書法線條之間要計白當墨,才能顯示出書法的神情美意,總之沒有空間就沒有視覺,沒有空間也就沒有美感。人們常說觀賞石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說明賞石也離不開空間美學。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宋代雲林石譜提出四面觀賞法,日本對山景奇石的提出五峰觀賞法,古代愛石者還提出三段立體觀賞法,近代還有人提出八面觀賞法等。總之,賞石不僅注意畫面的二維變化,還應注意三維立體美感,有時賞石還要加上時間要素, 有理由說賞石美學是四維時空藝術。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賞石的空間美學待發掘

在我國賞石空間美學領域裡既有豐富的歷史遺產急待發掘,又有今天在石文化熱潮中產生的新體悟有待總結。如能從這兩方面努力探索,我國的石文化將會進一步發揚光大。

空間美學是研究賞石審美原則的學問,奇石的形式美,意境美,神韻美和動態美都須遵循該原則;才能得到更充分的體認。賞石的空間不能侷限於畫面景物的有限空間,而且還應注意開拓畫面外的無限空間。否則只能體悟奇石的表面直觀的形式美,而意境和神韻美則無法體認的。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賞石空間美學是開拓賞石廣泛空間指導獲取高級美學享受的學問。同一枚奇石欣賞不同人可能有不同體認,但不能因此而否認賞石審美的共同性原則和規律,更不能認為玩石頭不需要學什麼理論。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和法則

我國賞石空間美學淵遠流長,歷史悠久, 豐富多采。但至今少見系統歸結表述。筆者認為賞石美學應包括: 幾何空間美學、意境空間美學,賞石動態空間美學和心理空間美學。對形式美的觀賞是一切美學內涵外延的基礎,幾何空間美學就是研究欣賞奇石形式美的法則。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不似之似法則:賞石的先決觀賞條件總是形似, 即所謂形似之極, 爾後可心會焉。如唐代王昌令曰: 按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而心而得。石形不真, 則神將不呈,奇石天成有形,只能不似似之。清代石濤曾說: 各山許遊未許畫, 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又說:天地渾熔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也。

多元多趣法則:賞石隨之多元多趣,以現代美學觀點,應該注意觀石形之均衡比例,走向線條、力點、動感等; 觀石之質地變化,紋理變化, 色度濃淡、滄桑痕跡,古樸韻味;觀石色之 色系喜 愛,色樣奇絕,色度明暗,色彩象 徵涵義等等。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賞石縮景法則:賞石過程中將天地大化之美,萬景集於所視, 是一種縮景藝術。如白居易稱,三山、五嶽、百仞一拳。百洞千壁縮呈其中。趙孟兆頁泳小岱嶽詩:泰山亦一拳石多,勢雄齊魯走巍峨,此日卻是小岱嶽,峰巒無數生陂陀。又如千巖萬壁來几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等等。

賞石放景法則:賞石不僅是以大縮小,而且是以小觀大的視覺享受。如賞石一峰則太華千尋,石上一勺則江湖萬頃,若實現不出戶庭,坐得雲霄之致, 賞石中還必須奉行以小現大,以少勝多,以簡取繁,由近及遠的放景藝術法則。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意境空間美學法則:意境和傳神是我國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意境美要求情和景、意與境的統一,即情景交融; 傳神是指藝術作品能神形兼備。有景無情,有形無神, 則無法感動人, 因此, 意境、傳神也是賞石作品的靈魂。

意在形外思而得之:賞石的意境和傳神享受都是來自形體和畫面的外延,即所謂意生於象外,採奇於象外。這是賞石空間美學的重要原理。奇石的蘊意美簡稱石之意,可通過圖騰蘊意,畫面蘊意及形體蘊意等表現出來。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形有盡,而意無窮:賞石意境的無形空間是多元的、無限的,遠遠比奇石形體和畫面的直觀美感更為豐富和廣泛。有人認為: 石為人間神幻通天之物,為人間寄情抒情之物。賞石可陶冶情操,使人投入自然景觀中,調和兼融身心暢快,盡情契享天地之種種美好。紀念石留下美好的情感記憶,贈石寄友情, 石中意境增豪情, 藏石迷可明志氣等。

奇石天成有形,神韻無形 ,奇石的形式美中蘊寓著豐富的神情和意韻, 只有充分發揮賞石者的想象力和藝術儲備,反覆欣賞才能發掘出其無形的神韻。有人認為:石之傳神見情致,石之傳神見高古,石之傳神見形跡,均在機趣之中。


中國賞石空間美學原理賞析


對待賞石空間美的開拓過程,要從採石開始, 經過命題、定名、題詩、配座等多個階段, 反覆欣賞及石友交流, 切磋、啟發才能完成, 有的要幾年幾十年才能實現。因為採石時不注意賞石, 則會把有意境, 而色形不顯赫的石頭丟掉, 導致石緣終止。遊國權先生的《石緣石語》之論述對人們很有啟發,即: 品石始於察,歸於悟,察在目,悟在心; 釋石始在玄,歸於信,玄在虛,信在實; 玩石始於趣,歸於覺,趣在表,覺在裡;讀石始於萬,歸於一,萬為器,一為道;採石始於情,歸於性,情在心,性在靈;戀石始於醉,歸於醒,醉在情,醒在智;藏石始於物,歸於神,物在形,神在心;友石始於緣,歸於業,緣在天,業在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