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再捐6.5億開啟回報家鄉的慈善之路

地瓜、黑窩頭、煮白菜蘿蔔、地瓜湯……

2018年12月15日,許家印陪著96歲高齡的父親許賢高回了一趟老家,在舊屋裡和鄉親們吃了一頓飯,這是全部菜單。這個菜單,也是許家印兒時的家常菜。

許家印再捐6.5億開啟回報家鄉的慈善之路

許家印夫婦在堂屋和父老鄉親一起吃憶苦思甜飯

砥礪前行 不忘初心

許多人只知道許家印家境貧寒、卻不知道到底有多苦。直到“中華慈善獎”頒獎講話中,許家印才首度披露這段貧寒經歷。

許家印出生在河南的一個普通家庭,在他不到2歲的時候母親病逝,許家印從此成了“半個孤兒”,由於家境貧寒,地瓜和地瓜面是許家印小時候的主要記憶。生活的艱辛沒有使許家印放棄求學的信念,反而堅定了他“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在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吃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就是這樣的學習條件下,在國家恢復高考後,許家印仍是考上了大學,在親友的扶助下,在國家助學金的支持下,許家印才完成了學業。

長了毛的黑窩頭,鹽水就地瓜,這就是40多年前許家印的日常生活常態。而今天這頓飯,憶苦思甜,為的是不忘卻昨天,更是為了奮鬥和奉獻的今天。

飲水思源

反哺家鄉

斑駁的牆壁、坑窪的地面、破舊的床板,從媒體拍攝的舊屋裡的老物件,就應該知道,許家印就是個出身貧困農村的窮孩子。從苦難中成長的許家印,在有能力的時候就努力的回報家鄉。

許家印再捐6.5億開啟回報家鄉的慈善之路

1998年,恆大剛剛起步,許家印就為家鄉聚臺崗村捐出100萬建了家印小學,捐出80萬重修了唯一一條水泥路,後來又捐款500萬,翻新村裡道路,為全村安裝自來水和排水系統。

2016年以來,許家印捐贈8000萬元,為家鄉建設了太康縣醫院高賢分院。目前,該醫院已經建成交付。許家印現場決定,擬再捐贈1億元,為醫院添置先進醫療設備。

與此同時,許家印還捐贈3500萬元,為太康縣建立了一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基地,通過產業助力家鄉扶貧事業。這一基地,目前已經幫助21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在所有的一切中,許家印投入最大、傾注最多的還是教育。通過高考完成人生跨越的許家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明白,如今被人調侃、信念動搖的“知識改變命運”,對於許多貧寒子弟來說,仍舊是社會流動和人生跨越的主要通道。

早在2002年,許家印就投入1億元創辦周口第三高級中學(原恆大中學)。這一中學,目前已培養出15000多名大學生,其中3000多人考入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2011年,許家印將這所學校無償捐贈給當地政府。

許家印再捐6.5億開啟回報家鄉的慈善之路

2016年開始,許家印又捐款10個億建成家印中學、家印高中等,還設立1億的教育扶貧基金,幫扶貧困地區優秀教師和貧困家庭優秀學生等。

據瞭解,捐贈5億建成的家印高中現有102個班、超萬名學生。近三年培養了10401名大學生。捐贈1.6億建成的家印中學現有學生2000多人。同時,1億元的教育扶貧基金,已經全部到位。

12月15日-16日,許家印陪96歲的老父親回到河南周口老家,看望父老鄉親。許家印沿路考察了捐贈10多億元為家鄉建設的4所學校、1所醫院及1個農業基地,決定再捐贈6.5億,進一步支持家鄉發展。

許家印用自己的行為書寫飲水思源,不忘初心。

心存感恩 回報社會

在2017年的恆大幫扶畢節扶貧幹部出征壯行大會上,許家印表示:能夠讓畢節100多萬貧困群眾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是每一位恆大人一生當中的光榮,一輩子的榮耀!

許家印再捐6.5億開啟回報家鄉的慈善之路

在許家印的帶領下,恆大從2015年12月開始,無償捐贈110億,到2020年幫扶畢節全市100多萬人全部穩定脫貧。目前,已捐贈到位60億,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

截至目前,恆大已捐贈到位60億元,已協助畢節各級黨委政府幫扶30.67萬人初步脫貧,已助力黔西縣成功脫貧摘帽。如今,三年攻堅及其成果,力證恆大人不辱使命!

這不僅僅是在評價恆大集團和許家印,也是所有創造社會財富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民營企業家們生動寫照!

恆大如此著力於扶貧,其初心源於其掌門人許家印的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今年9月,許家印因為對公益慈善事業的貢獻,連續八屆榮獲中華慈善獎。在授獎大會上,他表示:“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我就離不開農村;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我就讀不完大學;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所以,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