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不走人的路,是路非路

紫禁城中有著那麼一條“路”,上面雕刻了各種祥雲騰龍圖案,這條路被稱為御路,也叫螭陛。

這條路是位於宮殿中軸線上臺基與地坪以及兩側階梯間的坡道上,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進出宮殿多以乘輿代步,轎伕行走於臺階。皇帝的輿從刻滿祥雲騰龍圖案的御路上方通過,以示皇帝為真命天子之意。

一條不走人的路,是路非路

在宮殿中的兩組踏跺的中間設置御路,這應是皇家建築中的特別之處。最早出現御路的確切時代,尚未有依據。但在《營造法式》的石作制度中有“殿內鬥八”項目,“造殿堂內地面心石鬥八之制,方一丈二尺,勻分作二十九窠,當心施雲卷,卷內用單盤或雙盤龍鳳,或作水地飛魚、牙魚,或作蓮荷等華,諸窠內並以諸華間雜。其製作或用壓地隱起華或剔地起突”。這種殿內地面心石的做法應是隻用在皇宮中,且是重要的殿堂。現存宋代的建築內尚沒有發現建築中有雕刻地面心石的。

在明代故宮的建築群中已有了石雕御路,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不但保留了下來,在改建中還增加或重雕。故宮現存的明、清御路統計有45塊。對御路上所雕刻的龍的數量,在傳說中是依建築物來定位的,皇宮內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照陰陽學說“外朝為陽,內朝為陰”;在建築中使用數字時,認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因此,“在外朝有五門、三朝之制,而內廷則是兩宮六寢”,用這樣的方式表達陰陽學說。所以在御路上的雕龍數量有變化,如三臺御路的雕龍由最長的首層是九條龍,向上到二層御路雕刻五條龍,三層御路只雕刻了三條龍;在坤寧宮後的御路上則雕刻了六條龍。這應是符合“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學說了!

一條不走人的路,是路非路

由太和門至保和殿之間,是故宮外朝建築的中心。太和門有南北兩塊御路,在這裡不能不對太和門前後的兩塊御路多說幾句。現在看到的前後御路上雕刻的都是八條龍。按照宮廷的一般建設規制,太和門是外朝的大門,在這樣重要的門座上理應是九條龍,為什麼是八條龍呢?也許這個與太和門在光緒14年12月15日夜被火燒有關。由於門座失火,御路的上端被破壞了,是在砸和燒的同時作用下將雕龍給毀壞的。

一條不走人的路,是路非路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大殿都有兩塊御路,安裝在殿堂中軸線上的南北門外的臺基前沿。這些御路上都是雕的雙龍,一條升龍,一條降龍。只太和殿前御路廈門的海水和山石的雕刻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御路雕刻樣式不同,前者似古畫中的山石,後者都是與三臺御路同樣的尖山式樣。

一條不走人的路,是路非路

在宮中凡皇帝上朝、辦公、居住地區都已龍為主題,在比較短的御路上多數是採用雙龍的圖樣,只有乾清宮和皇極殿前的御路中心雕刻著一條龍;東西六宮中還有雕刻龍鳳圖案或雙鳳圖案的御路。

傳承中國園林古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請“點擊”左上角:“璟業園林建設”,然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