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国人讲帝王,必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谈古典文学,必谈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向来被人们称为“弱宋”的赵宋王朝,竟然常常和大唐盛世相提并论。政治衰弱、经济富庶的宋朝,孕育了中国文学史继“唐诗”之后又一个奇葩——“宋词”;还创立了束缚人们思想长达几百年的封建代表新门派——程朱理学。甚至,还诞生了昏庸透顶、却又堪称书画大家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他们虽然是亡国之君,却写得一手疏朗秀逸的“瘦金体”,画得几幅淡雅清恬的花鸟图。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武将赋闲,文人带兵,这大概一直是北宋君臣不务正业的传统。但不能怨那些文臣武将,这都是宋太祖赵匡胤开的好头,杯酒释兵权,以腐败换兵权。从此,崇文抑武的方针,贯穿了两宋三百余年。文人得势,武将惨淡,尤其是那些忠心耿耿的良将。就像鄙薄成就不高的宋诗一样,后人常说宋朝无名将。这其实是很冤枉的。在宋朝时期,两宋朝廷和比邻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国家连年征战,尤其北宋前期,河东河北边塞和朝中禁军大将如云,功勋卓著,子孙世代为将的武将世家也比比皆是。而其中满门良将、前赴后继、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千古流芳的楷模则首推北宋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父子。他们就是民间口碑相传,忠烈千秋的英雄世家——北宋“杨家将”。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又名杨继业、杨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长期在山西太原、代州为将,号“杨无敌”,死后,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刘崇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奉命在北汉驻守边疆,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作战经验。

979年,北汉灭亡,刘继业归降北宋,恢复原姓杨继业,又名杨业。宋太宗素知杨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

辽国大军从雁门关侵略北宋,杨业率数百骑兵出雁门关抄小路,对辽军发动奇袭,与元帅潘美内外夹击,大败辽国十万大军,横扫雁门,威震北国。每次出战前,杨业必在阵前高举红令字旗号令全军,军中皆称“杨无敌”。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986年,宋太宗雍熙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讨伐辽国,其中在西路军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征一开始很顺利,杨业连续攻取辽国四州。由于中路军失利,宋太宗雍熙命全军撤退,并要求西路军把四州民众撤回内地。辽军组织了十万军队开始反击,杨业熟知地形,并且对辽军非常了解,于是向主将潘美进言,只需迁移民众,无需正面交战。因为潘美对杨业一直忌恨,否定了杨业,而同意了护军王冼和刘文裕的正面交锋的建议。杨业不得已冒险出击。杨业深知此行必然难胜,于是出击前与潘美约定,让潘美在撤退要道陈家谷部署军队接应,这样才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战役刚刚打响,叫喊打杀最大声的护军王冼和刘文裕,还没交战就逃跑了。杨业继续迎战辽军。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此时,辽国萧太后调集兵马,让亲信大将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军往朔州出击杨业。耶律斜轸抢先在杨业之前到达朔州。耶律斜轸先令萧挞凛率领精锐骑兵,在朔州南几公里处的狼牙村设伏,自己率军,引诱杨业军入围。

耶律斜轸一接战,便沿灰河而走,杨业率部追杀,突然,四下杀声骤起,杨业部陷入辽军设下的埋伏,被耶律斜轸与萧挞凛合围,腹背受敌。英勇善战的杨业力战砍杀,在辽军合围阵中东突西突、且战且退,终于突围,从狼牙村到陈家谷,短短三十里的路程,从中午开始,到傍晚才撤到陈家谷,此时杨业部下仅剩下不到百人。

然而陈家谷没有一兵一卒,“猪队友”潘美已经不知去向。悲愤的杨业,号令继续冲锋敌阵。杨业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相继壮烈牺牲。杨继业身受几十处伤,仍然手刃敌军数百人,战至精疲力尽,最后被辽军生擒。被擒的杨继业不屈不挠,绝食三日,以死殉国。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杨继业死后,传说尸骨被辽国萧太后安放在幽州昊天塔。而现在五台山九龙岗的令公塔,因为距离朔州很近,很有可能是杨五郎为父亲所修的墓地。

杨业的一生金戈铁马,身经百战。他是忠良名门之首,在战场上被敌人称为 “无敌将军”,却因“猪队友”潘美的出卖,而身陷重围以身殉国。他的一生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更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悲剧。他是传颂千年的杨家将传奇事业的开创者,是杨家将英雄群体的灵魂人物。他一生有三个名字,他用三个名字谱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三部曲:少年时代,他是麟州土豪杨崇贵;青壮时期,他是北汉藩镇、太原悍将刘继业;晚年时期,他是威镇雁门的北宋名将杨业。杨家在他的带领下,世世代代皆是忠烈。

他是良将名门之首,却因“猪队友”的出卖而牺牲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