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发生在刘备与关羽和张飞等人在古城重逢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周仓、刘备、关羽等人。原文如下: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周仓在山下叫骂,只见那将全副披挂,持枪骤马,引众下山。玄德早挥鞭出马大叫曰:“来者莫非子龙否?”那将见了玄德,滚鞍下马,拜伏道旁。原来果然是赵子龙。玄德、关公俱下马相见,问其何由至此。云曰:“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袁绍屡次招云,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后欲至徐州投使君,又闻徐州失守,云长已归曹操,使君又在袁绍处。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今幸得遇使君!”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玄德大喜,诉说从前之事。关公亦诉前事。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当日就烧毁山寨,率领人众,尽随玄德前赴古城。张飞、糜竺、糜芳迎接入城,各相拜诉。二夫人具言云长之事,玄德感叹不已。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古城,与张飞重聚。此后不久,刘备也离开袁绍来到古城,兄弟三人得以重逢。此后不久,周仓告诉刘备,说是在古城不远处的卧牛山上遇上一位高手,一枪就刺死了裴元绍,并将周仓打伤。刘备大为惊讶,带着关羽来到卧牛山下。等这位神秘的高手出现时,刘备惊喜地发现原来是赵云,赵云也因此与刘备重逢。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赵云与刘备重逢时说出的“肝脑涂地”,原意为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小说中这段“古城会”故事非常热闹,既有张飞与关羽发生的误会,也有关羽怒斩蔡阳的威武,还有赵云一抢此时裴元绍的神勇。不过,这些故事都是小说家的虚构,在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早真实的历史当中,赵云并未在卧牛山落草,而是在刘备身边做了一件大事。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刘备兵败徐州后,投靠了袁绍,并在不久之后参与了官渡之战。此后不久,赵云来到了刘备的身边。《云别传》称:“(刘备)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刘备为何让赵云秘密地招募人马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刘备投靠袁绍原本就是必不得已、走投无路。等到官渡之战爆发后,刘备认为袁绍未必能战胜曹操,就打起了离开袁绍自立门户的主意。因此,刘备才派赵云秘密招兵买马。

赵云并未落草卧牛山,而是身处袁绍阵营,为刘备立了大功


可别小看这数百人,刘备兵败徐州之际,几乎全军覆没,这几百人就成了刘备东山再起的班底。到后来刘备来到汝南,靠的这就是这几百人。在这件事情上,赵云可谓立下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