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為挽救小城轟炸火山

位於夏威夷的莫納羅亞火山號稱“長期火山”,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躍的活火山,它的附近就是夏威夷第二大城市希洛。

1935年12月21日,莫納羅亞火山突然爆發,著名火山學家雅戈爾博士擔心希洛城被火山岩漿摧毀。而最終在12月,固化帶被火山口源源不斷噴出的岩漿慢慢突破,到12月22日時,淤積在莫納羅亞火山北側的岩漿急流而下,直奔不遠處的希洛城而去。

此時的岩漿流距希洛城32千米,一路上,灼熱的熔岩吞噬了包括石頭在內的所有自然造物,莫納羅亞火山腳下成為一片死亡之地。在接下來的4天裡,岩漿流前進了8千米,與希洛城的距離縮短為24千米。根據雅戈爾博士的計算,如果不採取措施,這座美麗小城將於1936年1月9日被岩漿吞沒。

此時,有人建議,目前從地面已無法接近岩漿流,那麼可以向美國陸軍航空兵求援,請求他們出動轟炸機,對移動中的岩漿流實施精確轟炸,這樣即能節省時間,還能提高效率。雅戈爾博士當即給附近的軍用機場打去了電話,向對方表達了自己的救城方案。

轟炸機為挽救小城轟炸火山

<strong>“拱心石”臨危授命

在當時的希洛城,美國陸軍航空兵駐紮著第23轟炸機中隊。接到求援電話時,這支中隊剛剛接收了12架“拱心石”飛機制造公司最新制造的B-3A輕型轟炸機。B-3A以飛行安全、性能穩定著稱,機上安裝有3挺7.62毫米自衛機槍,最多可攜帶約1800千克炸彈,可在約3600米的空中對地面實施精準投彈。

情況緊急,中隊長一邊向上級請示,一邊向距離莫納羅亞火山最近的盧克機場派出了6架B-3A轟炸機。隨後,聽到消息的陸航高層又從第72轟炸機中隊調遣了4架LB-6輕型轟炸機緊急增援盧克機場。

1935年12月26日下午,雅戈爾博士召集所有新到的轟炸機飛行員和投彈手開會,向他們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火山轟炸方案,以及投彈時的各種注意事項。天黑前,博土又親自登上一架B-3A,讓飛行員帶著自己繞火山飛行了一圈,對岩漿的流向、速度進行評估,並確定了轟炸的目標點。

地勤人員為每架飛機掛上兩枚約270千克級實彈,按先前演習確定的方式向岩漿流投擲。這種Mk-I型高爆炸彈內裝約160千克TNT炸藥,足以在岩漿流動的路線上炸出一個方圓20米的大彈坑。為增加爆炸效果,地勤人員特別為每枚炸彈安裝了0.1秒延時引信,保證了炸彈能鑽入岩漿爆炸。博士認為,這樣的爆炸更能破壞岩漿流的移動方向。

另外,上午的轟炸任務完成後,盧克機場還將在下午派出第二批5架轟炸機,對岩漿流進行重複轟炸,確保方案萬無一失。這就意味著10架轟炸機將在一天內向岩漿流投下總共20枚約270千克級Mk-I型高爆炸彈,超過3噸的TNT炸藥甚至會將莫納羅亞火山削平,改變岩漿流移動方向也許並不困難。

轟炸機為挽救小城轟炸火山

<strong>轟炸機像在岩漿中洗澡

上午11時,“岩漿轟炸”計劃正式實施。掛載實彈的3架B-3A起飛後組成“v”形編隊進入投彈航線,在它們身邊伴飛的是兩架LB-6輕型轟炸機。按照雅戈爾博士的建議,全部5架轟炸機都爬升到了約3600米的極限高度——莫納羅亞火山有2600米高,飛得低了很危險。

第一批5枚炸彈直接落在岩漿中,灼熱的熔岩被掀起數百英尺高,飛向四面八方。“我們就像在岩漿裡洗澡,”執行此次轟炸任務的飛行員’之一威廉姆·卡普說,“大片的熔岩在我們腳下起起伏伏,有些甚至濺到機翼上,燒出了不少小洞,幸好沒有飛機因此掉入岩漿流。”

返航後,隨隊觀察員報告稱所有20枚炸彈都準確“擊中”目標。

轟炸機為挽救小城轟炸火山

轟炸結束後一週,岩漿流的前進速度漸漸慢下來,並最終停止在希洛城邊。一年後,雅戈爾博士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陸軍航空兵轟炸機投下的炸彈“破壞了岩漿流的自身平衡”,進而阻止了熔岩的繼續流動。美國陸軍航空兵和他們的B-3A轟炸機一時間成為“城市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