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成長是一場痛苦的蛻變,鳳凰涅槃,自焚為燼,再從灰燼中重生,成長之痛是妥協、糾纏、現實帶來的巨大改變,每個人都要經歷,沒有人能逃得過,最終我們變成了“乖孩子”。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狗十三》已經上映,看著宣傳海報突然想到一段小故事,一個生氣勃勃、五顏六色的兒子和一個死氣沉沉、灰色的爸爸,爸爸用成人世界的規矩、原則硬生生將兒子改造成毫無生氣的灰色樣子。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狗十三》讓我們清清楚楚看到了中國社會暴露的歷史性缺陷,原生家庭、重男輕女、以成人法則來教育子女。80後、90後的成長過程被真實反映,但這種帶有傳承和滲透的教育模式,潛移默化影響了這一代80、90後父母,他們的孩子難道不會成為下個李玩?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青春的真正寫實模樣在《狗十三》中被揭開,我們再不活在假象的青春記憶中,那些不被認可、不被理解,被歪曲、被修正的青春記憶與李玩經歷的不謀而合,腦中突然意識到,活在假象中的80、90後,也在扭曲著他們的下一代。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李玩生活在傳統的中國家庭,母親早年離家,她和關愛她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再婚後生了一個弟弟,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讓她被整個家庭忽視,她的內心認為自己遭到了“遺棄”。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她全部的感受沒人理解,她的演講內容甚至只被理解為語法與語句的不順,從沒人真正聽她在講些什麼,她把情感和交流給了一條叫“愛因斯坦”的狗,結果狗丟了,她的爆發被全家人牴觸,最終只能用妥協來畫上句號。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成人用他們的法則雕刻著孩子的模樣,讓孩子從不諳世事的叛逆,到假裝順從的狡黠,再到徹底馴化的偽裝,最後徹底成為成人的樣子,那樣子其實還是父母的樣子,那童年最討厭的印記,其實已經永遠烙刻在孩子身上,最後代代相傳,家族式流水線教養,讓孩子失去性格和該有的模樣。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重男輕女的落後觀念也被這麼一代代的保留了下來,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式家庭的悲劇,更是代代人的悲劇。如此開放的今天,重男輕女的觀念還在繁衍生息,小時候因為是女孩,而讓媽媽在婆家生活的過分壓抑,總想改變、總想告訴世人,女孩沒什麼不好,但這種不甘和好強,還是被生活無情的摧殘,今天的生子大戰還在上演。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不得不說當年只有14歲的張雪迎已經把李玩這段心路歷程演繹的很充實、到位,如果不是過於真實的展現青春記憶,有可能7年前她就火了。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狗十三》的播出也代表著中國電影的一大進步,以《我不是藥神》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寫實電影能在中國內部播出,讓中國觀眾不在停留在意念的假象,不再自欺欺人的活在偽裝的世界中,這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青春是一場“被扭曲”的喪鐘,《狗十三》如何祭奠失去的青春?

喜歡的小夥伴別忘了關注“與眾不同的小考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