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視野」國內產城融合 一體化發展

在中國,產業新城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其發展過程也烙下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過程的印記。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篇章,也成為中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隨著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園創立,產業園區開始成為中國經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伴隨著全球化產業轉移分工的利好,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

得益於中國經濟的迭代作用,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園區逐步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園區形態也不斷演進以適應當時的經濟發展環境。分階段來看,從最初傳統的產業園區發展到目前的產業新城,共經歷了四段發展歷程。

<strong>生產要素集聚階段

生產要素集聚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為主,城市配套匱乏。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第一批產業園區在沿海地區興建起來,通過行政手段劃出一片區域,依靠國家或地方出臺的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聚集各種生產要素,通過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和優惠的稅收政策成為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定區域,該階段園區產業多以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製造業為主。這一階段中國處於興辦產業園區之初,既缺乏資金,又缺乏建設管理經驗,因此大部分園區都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行政管理體制較落後的問題。

<strong>產業主導階段

隨著鄧小平二次南巡講話,掀起了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的新一輪高潮,中國產業園區的建設也進入快速成長階段。此時園區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實現產品製造、研發的複合型發展,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的關聯企業,並在國家宏觀決策的引導和市場機制調節的雙重驅動下,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構建產業價值鏈,擴大產業集聚,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初見效應,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形成產業閉環。園區之間依靠降低土地成本吸引外資、技術和企業的策略造成了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開發區規模不斷擴大,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刺激園區向新城快速發展轉型,園區配套設施逐步得到重視。由於此時產業園區仍以產業建設為主,因此在推進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方面仍然不夠完善,與城市的融合度也有限。

<strong>產業完善階段

以“創新”為突破,以先進製造業和特色服務業為主,不斷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設施。隨著貿易壁壘持續降低,國內工業品市場日益受到國際競爭的挑戰,開發區之間、開發區與非開發區之間競爭加劇,國內產業結構戰略亟待轉變。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加大,大型跨國公司的進駐,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和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起到帶動作用。

這一階段,雖然園區仍然比較關注產業發展,但隨著園區功能的不斷完善、人文環境的逐步構建,園區內企業與個人高度聚集,就業人員在園區內就可享受到相應的生活娛樂配套設施,也可同時依賴城市中心附近的配套。

<strong>產城融合階段

在該階段,國家對園區開發的重心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方向轉變,對開發區數量進行適度控制。園區開發過程中更注重新興產業,知識密集型項目的引入,強化園區創新及轉化功能。並以多產業集群的整合發展為主體,一方面提升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加強了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發揮了資源共享優勢。

按照園區產業是否與城市功能融合,中國產業園區可分為兩大類型,其中大部分產業園區的重點還是聚焦在產業上。依據園區產業定位的不同,可分為傳統型園區、主題園區和科技園區,其中,傳統型園區主要是以單一的中低端產業製造加工為主,主要集中在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大多數園區則集中於科技園區和主題園區,其自身的城市功能也在不斷加強。除此以外,產業新城則是產業園區的高級形態,更注重產業與城市的並行發展,以實現產城融合的一體化發展。

「園區視野」國內產城融合 一體化發展

【OFweek企業選址科技園區行】

第二期·深圳科技園區行

於<strong>2019年1月18日啟程

實地考察深圳優質品牌科技園區

入駐政策園企面對面全方位解析

一站式解決企業選址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