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能否衝擊與改變傳統保險業?


“相互保”能否衝擊與改變傳統保險業?


​2018年10月17日,在重陽節這天,支付寶聯合信美相互上線了一款名為“相互保”的保險產品。

說是保險,但卻像極了眾籌,從單一的公司保你變成人人互保,本質便是需要人人參與。

所謂的參與條件就是達到這兩條:一是支付寶芝麻信用650分及以上的螞蟻會員、二是年齡在60週歲(不含)以下。“加入者裡以後若有人不幸生了大病,大家會分攤他的花費,單個案例分攤每人不超過1毛錢......”支付寶官方微博如此解釋。

加入的門檻並不高,所以在短短兩天裡,相互保的參與人數就達到了330萬,支付寶宣佈“順利成團”。

<strong>保險“互助”

其實保險最初的形式就是源於互助。

據資料記載,互助誕生於17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的早期,大量的工人工作在惡劣的環境裡,遇到疾病、工傷和死亡風險後得不到救助和保障,於是工人們自發組織互相救濟,從而萌發了互濟運動和互助保險。

在法國,相互保險公司在1964年就已經成立了。隨著時間的不斷髮展,截止到2016年,相互保險在全球保險市場份額佔比就達到了26.8 %。

長江後浪推前浪,在我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互助險的出現不僅不讓人意外,可以說是當今時代下的重要產物,甚至給人帶來無限的猜疑:這是否會是我國當今保險的發展模式?

支付寶推出的這款相互保,在國內算是一種“新型”的互助保險模式,確實從很多方面改善了保險的體驗和門檻,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重疾保障,這是互聯網帶來的改變——讓每個人平等獲得。

雖說讓人人平等獲得,但是在相互保條款中依舊發現了一些端倪,這些問題不得不去正視。

在相互保的賠付標準裡可以看到,年齡在39週歲以下的保障金額最高為30萬元,40到59週歲的保障金額最高僅為10萬元。這樣的賠付標準雖然看起來很公平、透明,但卻恰恰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硬傷。

賠付均攤的理念其實與大同社會一樣,試圖忽略每個個體差異,做到表面上的整齊劃一。這樣一來,相當於只要有人申請大病賠付,大多數人員就要為其買單,申請的人越多,買單的錢也越多,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個體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且不可改變。

打個比方,一個28歲的壯小夥和一個58歲的中老年人誰更容易生病?誰的風險更高?他們同時加入相互保,誰更有可能獲得賠付?誰最有可能是那個接盤俠,以至於每年都在掏錢為別人買單?

按照這樣的發展或許會出現如下情況:這位28歲的小夥子在相互保裡賠了兩年之後發現,現在加入相互保明顯感覺不划算,他認為到了50歲的時候再加入會划算一些,因為到時候是別人給他賠付,於是小夥子做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50歲再來。慢慢地更多的年輕人都做出了理性的決定,最後只剩下那些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這樣下來,結果很可能讓相互保淪為中老年人互幫互助的眾籌平臺。這聽起來或許有些滑稽,但不排除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除此之外,支付寶和信美在相互保平臺中收取10%的管理費也成為了網友們爭議的熱點。最突出的就是在10%管理費是否過高的問題上。

先來算一筆賬:以單個案例30萬計算,每賠付一個案例,所有成員就要支付3萬元給平臺,人數越多,賠付越多,管理費用當然也就越多。如此算來,對於支付寶和信美來說這是穩賺不賠的。

站在參保人員的角度上來看,這無疑是給兩家企業增加了可觀的收入,有點被收“保護費”的意思。

而關於網友們爭議的10%管理費問題,信美相互董事長楊帆在採訪時指出,相互保在前期的系統建設、運營服務、風險管理、人力配置等方面都需要不小的投入,按賠付金額收取10%的管理費,在一段時間內尚不能覆蓋成本。

言外之意,相互保若不收取管理費,那麼平臺就難以得到更好的維護運營,況且信美稱現在的管理費離成本還有一定的距離。

對於大家提出的未來是否會以管理費作為盈利的方向時?楊帆表示,如果相互保為了多賺管理費而多賠,參保成員會因為分攤額度過高而流失,也會失去對相互保的信任,這將影響相互保的可持續運行,信美相互從未想過、也絕對不會做出這種“自殺式”的行為。

楊帆還強調,未來隨著參保人數和運營效率的不斷提高,相互保逐步進入穩定運營期,期待能夠略有盈餘,並會通過提供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多種方式,回饋給參保成員。總而言之,都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strong>“相互保”與商業保險

“相互保”作為新的保險模式誕生後,勢必會對常規的商業保險帶來一定的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保險的優勢會持續存在,例如:

(1)商業保險解決了風險定價問題

眾所周知,購買不同的商業險價格大相徑庭。這是因為商業險採用的是生命表,通俗來說就是通過各方面精確測算出每一種疾病或意外的發生概率,進而計算出每1塊錢保額對應的價格,由此算出繳費比例的高低及對應的保障金額,所以在商業險中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風險價格表計算出所需繳納的保費。

而在相互保中卻缺少了具體意外測算的環節,它採用的是在大環境中“一刀切”的保障模式,年齡越大保障金額就越小。當然這一模式在互助式保險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互助式保險沒法具體的判斷每一位參保人的意外風險指數。

相比較而言,無論哪類保險,可以明顯看出它們都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律去發展。

(2)商業保險避免了逆向選擇

互助險會給身體狀況差或者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人帶來“搭便車”的好處。所謂“搭便車”就是說互助險的誕生位這類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常年生病的人在這其中看到了好處,因為只要發生意外就會得到賠付,自身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當然這是互助險的一大特點。

而商業險則是以獨立法人的形式來運營保障和賠付工作,簡單來說,商業險的準則會十分專業。因為商業保險機構的評判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會做參保人的身份、風險識別,從而判斷出每位參保人的風險係數。也就是一個人的保額是與你本人的身體狀況和繳費金額形成正比,通過差異化保費做到風險再平衡,所以絕對不會出現“搭便車”問題。

(3)商業保險從組織層面進一步轉移了風險

商業保險公司除了自身留存130%以上的風險準備金隨時準備賠付外,還通過再保來實現風險的轉移。也就是說,商業險機構會把自身的經營風險轉移給再保公司或同業公司,實現風險在更高一層的社會組織間進行分攤。因此,參保人發生風險無法賠付的情況在商業險中出現的概率極低。

而在互助式保險中,參保人若同一時間段內發生的意外較多,或許會導致眾多用戶因此流失,因為國人“不想被他人佔便宜”的心理或許就是互助式保險的弊端。

但總的來說,商業保險的優勢就在於大大降低了參保人的風險,當然風險比例越高,參保人繳納的費用也是更高的。

相互保當然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它的低門檻進入讓大多數人都可以參保,甚至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眾多的人參與;其次,“一人生病,眾人均攤”的理念體現了強互助的思維,給參保人身邊會有一堆人在幫助你的感覺;最後,它的30萬元保障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參保人群,例如某位患者急需動一場手術,手頭一時半會兒湊不齊這些錢,剛好30萬元就成為了“救命錢”。

兩者比較下來,並沒有誰更好或誰不好的說法,有的只是不同人群的對應需要。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相互保的參與人數突破千萬,或許互助式的“先理賠,後付費”模式在短時間內著實能俘獲人心。

不可否認的是,“相互保”此番大動作一定會對傳統保險行業產生影響,但並不代表傳統保險行業會被輕易撼動。

<strong>未來保險業

截止到目前,相互保參保人數已超過1600萬。它能夠在短期內吸引這麼多人參與,恰恰說明大眾對保險保障的需求是迫切的,由此可見互助式保險行業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也是巨大的。

相互保的應運而生,從側面彰顯了螞蟻金服的野心。不少網友認為“相互保”誕生不是其最終目的,獲得百萬級別有保險需求的高質量客戶信息及健康數據,或許才是阿里的最終目的。

實際上,不僅僅是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早已涉足保險業。

和泰人壽的第二大股東正是騰訊,它的目標瞄準的是香港保險市場;百度正準備與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太平洋保險等發起設立互聯網財險公司。京東的速度稍慢,但也正通過申請保險牌照或通過投資購買的方式進入保險業。

在這風起雲湧的浪潮中,任何行業的發展湊離不開資本市場的支持,資本的湧入必將帶動行業的整體提升,保險行業更是如此。BATJ等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無疑讓保險行業有了更強大的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險宣傳和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加速國民對保險的認知,間接性釋放更多保險需求。

總的來看,相互保開篇之後,我們應當有理由期待未來保險行業會誕生更多保費合理,且項目本身有保障的保險產品。

<strong>更多解讀關注公眾號ID:liukuangtmt,內容合作加微信號:sanche2017,本文首發韭菜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