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小船悠悠碧波盪漾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色,其他的金融危機是因為經濟政策失誤以及矛盾的積累而爆發,而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卻是由一個人引發,就是索羅斯,

危機的爆發點在泰國,然後波及其他國家,泰國當時經濟一片繁榮,樂觀情緒高漲,但是風險也在積累,泰國房地產價格瘋長,借了大量的中短期外債,而泰國卻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但是泰國的外匯儲備卻很少,種種跡象表明泰銖被高估,這個情況被索羅斯察覺,索羅斯調集大量國際資金做空泰銖,先是大量借入泰銖,然後在市場上拋售,泰國為了維護固定匯率制度,只能用美元買入泰銖,但是泰國外匯儲備很快消耗殆盡,只能放棄固定匯率制度,這樣泰銖匯率暴跌,索羅斯是做空,所以大賺一筆,

泰國金融危機隨即爆發,進而波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股市暴跌,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盪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索羅斯等國際炒家也在香港故伎重演,做空恆生指數,先是借入大量股票,然後拋售,但是因為香港有大陸支持,有大量的美元儲備,炒家拋多少,香港特區政府買多少,甚至把恆生指數拉高,結果空頭大敗,不過從整個亞洲範圍,國際炒家是賺錢的,

索羅斯揮一揮手,帶走一片雲彩,結果亞洲一地雞毛,不過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受影響很小,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反應了出口替代發展模式的缺陷,東南亞經濟一蹶不振,被中國大陸接過風頭,


萬事皆空70


1997年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受這場危機的影響,許多國家的貨幣、股票和相關資產的暴跌。一方面,這場危機嚴重打擊了亞洲經濟的飛速發展,亞洲各國先後進入大蕭條,另一方面,金融危機造成了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陷入了長期混亂。這場危機更是衝擊到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的經濟。

1997年,泰國經濟出現疲軟現象, “金融巨鱷”索羅斯隨即高調進入泰國金融市場,他多次賣空泰銖。時隔不久,泰銖崩潰。泰國政府隨即宣佈泰銖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頓時出現狂跌,泰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亞洲金融危機由此爆發,並迅速波及到亞洲各國。日本、馬來西亞、韓國和新加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亞洲各國的經濟均在高速增長,這也吸引了全球資本流入,而資本的流入進一步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對外資的依賴度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經濟泡沫越吹越大的風險在所難免。

由於當時亞洲各國均採用的是固定匯率制。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經濟體的貨幣被嚴重高估。再加上各國的外匯儲備不充足,金融危機暴發後,亞洲的股市和匯市一路狂跌,許多國家的經濟也因此一蹶不振。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對日本和韓國的傳統工業產生了嚴重的破壞,日本和韓國兩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為了擺脫困境,兩國政府下大力氣對經濟結構進行大規模調整,提出以文化產業“刺激內需、拉動出口”重振經濟的口號,並在短期內走出困境。


環球網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西瓜菌

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起源於泰國,在此之前東南亞國家大多采取聯動匯率制度,也就是說把本國貨幣和美元的比值固定在某一範圍之內,比如說香港也是採取聯動匯率,港幣兌美元的匯率被保持在1美元兌換7.75-7.85港幣之間。但是在97年7月2日泰銖宣佈放棄固定匯率,由此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國際金融炒家的阻擊下東南亞國家相繼倒下,本國貨幣大幅度貶值。

這場金融戰的高潮那就要數國際炒家對香港的攻擊和特區政府奮力反抗保衛港幣的過程了。98年8月國際炒家在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之後開始對香港金融體系發動攻擊。在98年8月期間國際炒家開始大規模分時間的做空港元,同時特區政府開始動用政府儲備金大量吸被拋售到市場的港幣,在這一過程中港府總共動用了外匯基金約1180億港元。通過港府的干預股市和匯率都被穩定在了一定的高位,隨著8月底眾多國際炒家手中的8月恆生指數期貨到期,由於匯率和股指都沒有達到炒家的預期最後都損失慘重。香港取得了港幣保衛戰的勝利。

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說白了就是利用一個國家金融系統中的漏洞,攻擊這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當固定匯率時,如果美元加息,而本國貨幣沒有跟進,那麼在這兩種貨幣之間就會產生利差,資本的趨利性會導致大家都去兌換美元來獲取更高的利息,那麼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發生擠兌,導致一國貨幣快速貶值。<strong>


首席投資官


題主您好,我是愉見財經的小編。金融危機的爆發源自於產業轉移,到目前為至,國際上發生了五次產業轉移,其中第四次轉移發生在1980左右。當時日本實行“廢舊建新產業重構”的政策,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了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現了起飛。然而,在經濟繁榮的外表之下,潛藏著危機,1997年,危機爆發了。危機始於泰國,蔓延至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臺灣、俄羅斯等,範圍不斷擴大,危機不斷加深。

在危機之中,索羅斯是個關鍵人物,他做空泰銖,買入美元,極大地消耗了泰國的外匯儲備,在輿論影響下,民眾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1997年7月2日,泰國當局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美元的匯率狂跌17%。隨後,索羅斯轉戰其他國家,故技重施並大獲全勝,據推測,索羅斯在這一戰中獲利一百多億美元。這場金融戰爭的決戰之地是香港,在香港的金融保衛戰中,索羅斯和其他國際炒客低估了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保衛香港金融系統的決心。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政府進入市場進行干預,死守港幣匯率。經過一個月的“艱苦戰鬥”,索羅斯等人損失慘重。

危機在俄羅斯的演化也給國際炒客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央行宣佈將盧布兌美元的匯率的波動幅度擴大。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推遲償還外債、暫停國債交易,進而引發俄羅斯股市、匯市快速下跌。俄羅斯的局勢的突變給在俄羅斯股市投入大量資金的國際炒客們帶來了沉重的損失,並引發了美歐等國的連鎖反應,致使亞洲金融危機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

把國際炒客的行為作為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片面的,究其本質是亞洲等國內部政策的不合理及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其原因具體如下:

  1.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聯繫更加緊密,資本的流動能力顯著增強,增加了防範危機的難度。
  2. 泰國等國的“出口替代”型模式使其獲得了經濟上的起飛,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生產成本增加,高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夠充分,為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他們大量借入外債,不良資產日漸膨脹。
  3. 泰國等國的外匯政策具有疏漏,他們在保持固定匯率的同時,擴大了金融自由化,給索羅斯等人留下了可乘之機。

為了防範危機再次發生,2000年5月4日,中日韓三國與東盟十國簽署了“清邁協議”,該協議的簽署國可以簽訂本幣互換協議,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按約定匯率,互換一定數額的本幣,以增加對方的外匯儲備。清邁協議的效果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得到了驗證,隨後,在2014年,清邁協議得到了修訂和擴大。


愉見財經


1997年之前,東南亞持續高增長,創造了“亞洲奇蹟”,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大量中短期外資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東南亞各國房地產投機盛行,資產泡沫不斷膨脹。印尼在1988-1991年內房地產價格上漲了約4倍,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1988-1992年內都上漲了3倍左右。

東南亞各國受發達國家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理論和實踐的影響,陸續開啟以金融自由化為主的金融改革。到1994年,東南亞主要國家基本實現了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其金融市場基本完全開放。 但在匯率政策方面,東南亞國家大都仍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其貨幣間接或直接與美元掛鉤。

1995年以後,美國“新經濟”時代來臨,美元步入第二輪強勢週期。採取固定匯率制的東南亞國家貨幣被迫升值,出口競爭力削弱。與此同時,人民幣大幅貶值,中國在吸引外資和增加出口方面表現出強大競爭力。1996年前後泰國等國家出口顯著下滑,經常賬戶加速惡化。

當東南亞國家貿易赤字增加、貨幣實際貶值時,他們沒有及時調整匯率,依然維持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繼續舉借大量外債,對自身經濟體制的漏洞毫無察覺。

索羅斯等對沖基金早已磨刀霍霍。由於泰銖具有流通性好、風險較小、資產泡沫巨大等特點,很快就成為索羅斯中意的做空目標。

索羅斯大規模運用“槓桿”。他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槓杆”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槓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

在以索羅斯為首的做空者的吆喝下,“羊群效應”在泰國迅速形成。 1997年3月,泰國央行宣佈國內數家財務公司及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性不足等問題。索羅斯將其視為採取行動的信號,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導致泰國銀行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發生擠兌。

另一方面,索羅斯分批分次,不停的借泰銖拋泰銖借泰銖拋泰銖……大家不知道泰銖怎麼了,怎麼各個銀行和市場上都在拋售泰銖(其實只是假象,是一個陰謀),而美元一下子這麼熱,大家都覺得美元很好,於是大家都一起去買美元,這一下子不得了,泰國政府不得不宣佈,我們沒有那麼多外匯儲備,我們沒有美元了,只有最後一招了,實行浮動匯率。

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


史晨昱


1997年夏季,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一個是,東南亞經濟體內,這些國家的國內經濟結構與政策。

從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到亞洲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他們都的發展道路都類似,都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也就是主要市場都在國外,國內市場容量有限、消費很有限。這樣他們的經濟發展,受國際市場影響極其巨大,國際市場略有風吹草動,這些小國家就是微瀾驚天。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些小國家都取得了很顯著的經濟建設成果,但國際市場的需求沒有同步跟上,給他們出口造成壓力。

而因為他們經濟發展迅速,這時候國際資金迅猛進入,但這種國際遊資,主要不是投資實體產業,他們主要投資方向包括房地產、股市等資產方面,導致房價與股價都高高在上。

在金融角度,高度的金融自由化,讓國際遊資可以無障礙隨便在這兒進出。這樣帶來的大量資本都是短期牟利資金,而不是長期投資資金,這是一個重大隱憂。

然後,美國的政策變動。

這些國家有一個類似的特點,就是經濟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美國一直是全球經濟老大,國內需求旺盛。但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是,在這個時候,多年來低迷的美元突然走強,美聯儲開始貨幣收縮政策,導致美元持續大漲。美元大漲就意味這大量美元迴流美國,這時候亞洲國家寬鬆的外匯管理機制,就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靶子。

最後,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資資金,猛烈的出擊。

如果只是上述兩個原因,那麼亞洲金融危機也會爆發,這是經濟結構與具體政策決定的。不過不會那麼暴烈而迅猛。但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家,看到了東南亞國家存在的機會,隨即對他們的股市、外匯進行猛烈的攻擊,導致這些國家匯率暴跌、股市暴跌、房地產暴跌,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陷入癱瘓狀態。

經濟增長從之前的10%左右,到1998年竟然陷入負增長的局面。

亞洲金融危機,如果用陰謀論來論證,也是說得通的。

有研究指出,在過去40年,國際金融危機絕大部分與美元指數直接相關。包括這一次亞洲金融危機,還有2000年代美國互聯網泡沫,以及2008年代次貸危機。

一般的是之前美聯儲放鬆銀根,美元下跌,各個國家、企業大肆借入美元。然後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美元大漲,資金迴流美國,金融危機開始。


波士財經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受波斯灣戰爭、第三次石油危機等各種影響,美國經濟表現低迷,美元指數走弱。但在東南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經濟卻在此期間則實現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長,吸引了大量國際資本流入改地區,大量中短期外債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房地產投機盛行,資產泡沫不斷膨脹,外債規模大幅上升。在金融政策上,泰國等國在擴大金融自由化、取消資本管制的同時,仍然維持固定匯率制,給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條件。


轉折來了:9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開始強勁復甦,美聯儲提高利率,以應對可能的通脹風險,美元步入強勢週期。從1995年開始,亞洲資本持續迴流美國,採取固定匯率制的南亞國家貨幣被迫升值,出口競爭力削弱。


1997年泰銖、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令吉、韓元等先後成為國際投機資本的攻擊對象,資本大量流出,固定匯率制被迫放棄,貨幣大幅貶值,金融危機爆發。金融危機引起的破壞是可怕的,股市重創,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呆壞賬劇增,金融機構和企業大規模破產。在1997年之前,東南亞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超過5%。而在1998,卻呈現負增長。


大貓財經


之前休假,所以這麼晚來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說97年亞洲金融危機如何爆發,就要提前回顧一下當時的亞洲金融市場概況。因為,亞洲金融危機可以說是一場預謀已久的金融戰爭!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遊離資本就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注入亞洲。大量強勢、低價資本的刺激,極大的推動了亞洲部分地區經濟增長,尤其是以製造業為主。當時的亞洲出現了以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為代表的“亞洲4小龍”,以及以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為代表的“亞洲4小虎”。同時,日本的經濟發展處於高峰,鼎盛的時候比肩美國。中國、印度也處於快速發展前期。

彼時,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就是大量國際遊資的注入催生了國內製造業的急速發展,為了應對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加上嚐到了國際資本的甜頭,這些國家加快了金融改革,進一步放寬了國內的貨幣政策,放鬆國內的金融管制,外國資本可以自由進出。

受此影響,國外資本和技術項目的加速進入這些國家,短期內極大的催生了經濟熱度。各國的股市、房地產市場、貨幣市場飆升。隨著國際資本的蜂擁而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97年,股市、房市、匯市裡面的泡沫堆積至頂峰。

危機一觸即發!

1997年,中國香港迴歸後,以美國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以泰國為突破口,掀起了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在風暴來臨之前,美元與泰銖之間時固定匯率為1:25,就是1美元可以換25泰銖。而隨著泰國股市、房市裡面泡沫越來越多,泰國的經濟增長逐漸放緩,匯率很難能夠繼續維持1:25的固定匯率。這時候,美國三大基金集結了上千億美元,第一站衝到泰國。索羅斯先找泰國銀行借入250億泰銖、拋泰銖。當時泰國人就慌了,擔心泰銖會貶值,都去拿泰銖換美元。恐慌情緒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去換美元。可泰國銀行外匯儲備是有限的,等換到最後,沒有美元了,泰國就只能放棄固定匯率制,讓泰銖自動浮動,泰銖馬上貶值。原來1:25,如果貶到1:50,一美元就可以換50泰銖。炒家拿5億美元換成250億泰銖還給泰國銀行,剩下的那5億美元就可以歸自己了。在國際炒家的輪番攻擊下,泰國政府終於寡不敵眾,於1997年7月2日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當天泰銖對美元匯率下降了17%,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正式拉開了序幕。

金融風暴迅速漫延,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暖意土崩瓦解,連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衝擊。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轉頭攻擊中國香港聯繫匯率制。中國臺灣主動放棄了新臺幣匯率。到11月中旬,韓國又爆發了金融風暴,韓元暴跌,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緊急求援。日本許多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也相繼破產。此時東南亞金融風暴變成了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再起,再次攻擊印尼元、新加坡元、馬來西亞林吉特、泰銖、菲律賓比索開始第二輪暴跌。日元兌美元匯率則從1997年6月底的115:1跌至1998年5-6月間接近150:1的水平。

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又對香港再次攻擊,港股恆生指數從16000點跌到6600多點。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買進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把匯率穩定在7.75港幣兌1美元的水平上。此時中國政府為其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和充足的資金後援,使國際炒家在香港未能如願,香港聯繫匯率守住了,但股市卻差點崩盤。

亞洲金融危機向北染指北方的俄羅斯,俄中央銀行1998年8月17日擴大盧布對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迅速導致盧布貶值70%。俄羅斯股市、匯市一路暴跌,正是這場意外使得在俄羅斯股市和債市投下鉅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最終導致一家交易額上萬億美元的美國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陷入了破產的境地,金融炒家這才收兵。亞洲金融風暴這才進入尾聲。

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緊密配合、聯合作戰的畫面完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席捲亞洲國家30年財富的金融風暴是美國各個利益集團協同作戰的結果,它們前面有實業公司、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先頭部隊,後有專門遊資的粉墨登場,美國輿論的搖旗吶喊、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關鍵時候政府出面撐腰,完全是大兵團作戰,豈是幾個對沖基金可以獨立完成的。

通過這一仗,美國終於發現了“金融衍生品”是一個好東西,將亞洲如此大規模的財富輕鬆收入囊中,並使亞洲國家一夜間回到了起飛前。她僅次於原子彈、氫彈的摧毀力量。這就促使許多美國人財富思想的轉變:即原來是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後來通過軍事戰爭來明搶,此時可以發動金融戰爭暗奪財富。華爾街的炒家功不可沒,這是一次成功的試驗。

1998年6月5日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和財長魯賓等人向美國國會施壓,凍結了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6個月的監管權力,並於1999年11月推動了美國國會永久性廢除了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權。從此,金融衍生品成為和平條件下美國最強大的掠奪性國家武器。

而此次亞洲金融危機,也為之後接連發生的金融危機拉開了歷史序幕。。。

<strong>


金融匠人李瑞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很複雜,如果簡單點說,就是因為,90年代的時候,東南亞成為了國際熱錢流入的地方,而當時東南亞產業升級也沒有做到這些熱錢,為了賺錢,大多流入房地產等行業,創造了很多豪華的商業地產項目,引發了當地的泡沫經濟。而這些國家的經濟底子並不是很好,外匯儲備就連對抗貿易逆差的時間都很短,而且債臺高築,很難用外匯來還清短期債務。一旦爆發危機,風險就會成倍增加,導致這些國家爆發出突然的風險。

然後風險就真的來了,而且這個時候國際炒家也盯上了這些國家,傷痕累累的,金融體系,利用金融體系的漏洞進行多次攻擊,打垮了很多國家的貨幣,迫使其貶值,恐慌情緒蔓延市場,繼續加劇這種恐慌情緒的蔓延,導致正反饋開始,其他國家的貨幣也一路貶值,即炒家動用資金一路打下去,把好幾個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貨幣全部搞貶值,泡沫破裂,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海匯觀潮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源頭在於美元利率的變化。我們都知道,現在全球的金融市場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市場,而是一個由美國操作的內幕市場。由於美元在世界交易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說美聯儲是全球的央行一點也不過分,它掌握著全世界貨幣流動性的水龍頭。美國正是利用這一點不斷的製造泡沫後,再捅破泡沫來洗劫全世界的財富。

明白了上面這一點,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也就容易說清楚了。這要從86年左右說起,那時美元指數開始走弱,美聯儲把美元像洪水一樣向世界傾洩,主要的目標是亞洲。隨之

亞洲國家獲得了充足的美元,亞洲的經濟開始騰飛,“亞洲四小龍”、“亞洲雁陣”等不斷出現。到1997年時,美國開始關小水龍頭,減少對亞洲的貨幣供應,使美元指數走強,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企業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資金鍊條斷裂,亞洲出現了經濟危機徵兆。

這時一個叫索羅斯的傢伙引爆了亞洲經濟危機,帶著他的量子基金和上百家的對沖基金,攻擊了亞洲經濟最弱的國家貨幣---泰國的泰銖。亞洲的金融危機由泰銖的劇烈貶值開始,產生傳導效應,先向南傳導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再向北上傳導中國臺灣、香港,日本,韓國,一直傳導到俄羅斯,亞洲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原理很簡單,先對一個地區持續投資,在價位低時買入大量資產,把貨幣投到這個地區,有了資金這個地區就會快速發展,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了,突然切斷貨幣供應,再把原先低價買入的資產統統拋出,內憂外患下經濟危機就產生了。當年拉美是這樣,90年代日本的地產泡沫也是這樣,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同樣是這樣,在美元的霸主地位改變前這一點很難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