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中,趙簡之與鄭耀先的“兄弟情”?

<strong>(史論縱橫談風箏第20期)

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有多種觀點,既然是看待,那就肯定是有偏差的。

在《風箏》的最後(可能是未刪減版的),是這樣解釋鄭耀先和他在軍統的兄弟之情的,同志之情,兄弟情,夫妻情也好,這些都只能算是小情,但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責任,國之大義,這個是大情。正如小家與大家不能兩全,大義與私情不能兩全,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

《風箏》中,趙簡之與鄭耀先的“兄弟情”?


對於趙簡之這樣,雖然看起來很講義氣,但是對待人民不擇手段,殘忍殺害無辜的人,顧私情的話會對那些無辜死去的人沒有交代。在鄭耀先被游擊隊槍擊之後,趙簡之為了報復,抓了很多無辜的人把他們槍斃了,雖然只表現了一處,也表現了趙簡之極為殘忍的一面。

這應該算是官方的觀點了,《風箏》審核了五年,估計要是不喊點口號,弘揚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估計得審核十年。

縱橫最近買了一本王立群老師寫的《歷史從未走遠》這本書,在第一篇中,就講了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包括伯夷和叔齊互相讓王位而出走,阻止武王伐紂,後來不食周慄的故事,魯迅先生認為伯夷是恪守舊禮,不懂得變通的人,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中說“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人”。

《風箏》中,趙簡之與鄭耀先的“兄弟情”?


然而,伯夷和叔齊的故事,難道就真的是這樣的嗎?伯夷和叔齊,不貪戀權力,不被榮華富貴所吸引,尤其是不食周慄的精神,和朱自清先生不吃美國救濟糧很有點相似之處,這種高風亮節,這種氣節和風骨,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核嗎?

所以,我們讀歷史也好,看電視劇也好,也是在尋求那些能夠幫助於我們瞭解這個世界的東西,所以,趙簡之的兄弟之情,在國家面前也並非一無是處。

當兄弟之情與國家之情相違背,尤其是在威脅到國家的時候,我們當然要大義滅親,而趙簡之、宋孝安這些人,只是人民內部的鬥爭,所謂立場不同,政見不同罷了,何必要趕盡殺絕,以宋孝安來說,本身就已經是要回臺灣替母親養老,鄭耀先在得知後,依然沒有放過他,這種價值觀念,不知道現在還值不值得宣揚。

《風箏》中,趙簡之與鄭耀先的“兄弟情”?


趙簡之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不單單是對鄭耀先,在他和宮庶都被包圍的時候,趙簡之以身犯險,吸引敵人的注意,讓宮庶能夠逃脫危險,在監獄中被徐百川指認後,他雖然恨徐百川出賣了自己,但還是以死勸徐百川不要出賣鄭耀先,儘管趙簡之死得其所,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然而這種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這種精神難道不也是根植於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內核中的“義”嗎?

現在,口口聲聲說老人倒在地上沒有人扶,公交車上沒人給老弱病殘讓座,實際上就是對“義”的缺乏,如果這個國家不講“義”了,那麼和鬼子還有什麼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