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易創劉雨晴:教育從服務化到產品化

齒輪易創劉雨晴:教育從服務化到產品化

演講者|劉雨晴

正文共5474字3圖

預計閱讀時間 14分鐘


互聯網為各個傳統行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在教育界技術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利用先進技術增強教育教學效果,一方面又不能過於追求技術紅利而忽略教學本質。齒輪易創COO劉雨晴認為,把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細分環節都看成是產品,用產品的思路去做教育,會為教育增添更多的實際能量。技術永遠只是手段,教育本身才是本質。

齒輪易創劉雨晴:教育從服務化到產品化

齒輪易創——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可以在這裡給大家分享教育從服務化到產品化。剛才聽李俊李總的演講,我想在這裡埋一個彩蛋,我覺得我和李俊總確實還挺有緣分的,這個彩蛋我將在我演講結束的最後一個環節給大家去分享。

在我演講之前,我先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劉雨晴,是齒輪易創的COO,在齒輪易創主要負責市場和運營方面的工作,那我自己本身也是達沃斯經濟論壇的世界傑出青年,也是今年福布斯30 Under 30精英榜的上榜人員。那我自己本身的話其實在產品技術這一塊一直有非常多的經驗可以給大家去分享。

齒輪易創本身其實是幫助企業提供一體化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的。我相信在座一定有很多企業家,那你們在公司的時候其實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其實抽離來看的話,你會發現企業永遠只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內部優化,第二是外部增長,也就是所謂的開源節流。那產品和技術其實正好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給你們提供幫助。這幾年其實我們有幫很多企業提供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在教育行業的話,從早教、K12、高等教育、大學教育、成人教育、知識付費等不同的領域都幫助過不同階段的公司。


教育面臨的挑戰

那其實我做了這麼多產品以後,我也在思考從國家提出信息化,一直到現在教育行業本身出現的三巨頭、四小龍的情景下,教育的下一步到底應該如何去發展。在我們討論教育的下一步之前,我想給大家做一個我對於傳統教育、互聯網教育以及當下教育所面臨的一些挑戰的簡單分享。

那傳統教育可能在乎的其實是說,我在給大家提供一種服務,這個服務可能是一個過程,因為大家覺得學習就是一個過程。然後我要在乎的是說這個學習的體驗對大家來說是不是好的。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說我的教育輔導機構,他們更在乎的是我能不能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我能不能讓優質的老師資源和學生進行優質的匹配,但大家同時也會發現,企業化或者是這種過程化的學習體驗,其實很難進行規模化和複製化的,你很難把它進行大力的推廣。

那現在隨著互聯網或者是說教育行業越來越多,你的用戶訴求其實會越來越多元化,那教育行業其實也面臨了諸多挑戰,那我覺得挑戰其實大概分為這四個類。那這四個類型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我覺得第一點就是優質資源的匱乏。剛才其實有提到說一塊屏幕,改變學生的現狀。中國的教育資源其實相對來說是非常匱乏的,它基本集中在一線城市,信息化水平目前來說還並不是那麼統一。所以你沒有辦法把它分佈得特別均勻。那第二點的話就是你的用戶其實相對來說是非常分散的,你的用戶分散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你去獲客,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才可以獲客,所以你們的獲客難度會更大。第三個部分就是說你們的商業模式,收費其實面向的是家長,但是你的用戶又是學生,所以在運營上,它就會有不同的運營策略,佈置可能會變得更難。第四部分就是隨著資本的大量湧入,大家知道資本一旦看好任何一個方向,就會有大量的企業湧入,不管這個行業是不是好的,它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的商業邏輯,都會有大量的企業湧入,那這種同質化的競爭就會越來越嚴重。這些其實是目前互聯網、技術,或者是你們深耕教育行業的人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其實互聯網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相信今年上市紐交所的英語流利說,對於線下的英語機構一定帶來了不少衝擊,但我想衝擊背後帶來的可能也是機遇。這個機遇是說你們在這種衝擊之下,其實更會去思考下一步我到底應該怎麼走。這是一個現實,互聯網永遠不會消失,企業必須做出改變。那這個改變,我覺得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把教育從服務化到教育產品化。


齒輪易創劉雨晴:教育從服務化到產品化

產品和產品化

那講產品化之前,我想給大家先定義一下什麼叫產品。我想在座的各位對於產品的理解,可能大家理解它是一個實際的物品,或者是一個軟件,或者是一個APP。從我的職業來說,我覺得其實任何事物都可以是產品,你們一定都聽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也同樣有這樣一本書,那產品的思維其實就是說我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

那產品化是什麼呢,產品化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應該怎麼樣做這個產品,其實就是產品化。產品化並不只是一個APP或者是一個網站,產品化其實它在轉化你的一種思維,它是告訴你說,我如何從一開始就打造一款服務,轉化成我如何打造一款或多款的產品,來總結我自己本身的業務,其實你就是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和總結自己的業務本身。

那提到產品化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會講到技術,剛才的幾位嘉賓其實都多多少少有提過技術,但在我眼裡我覺得技術永遠都只是手段。無論是多酷炫的人工智能還是多酷炫的大數據,它背後的技術不論有多酷炫,或者是你們用多麼絢麗的展示方式展示給大家,技術永遠都只是為了滿足用戶最終的核心訴求,它只是在做產品的過程當中你的一個助手而已。

如果說我非要給產品化做一個定義的話,我覺得產品化其實是以一種有形或服務的產品為核心,要包括你的內容運營,你的用戶運營,你的產品迭代思路,包括你的企業營銷,包括你的人員管理等等,在一系列的一個綜合體。任何一個核心方面的缺失,都不是真正的產品化。

大家會說我知道產品化之後,我到底應該怎麼去做它。這裡面的話,其實我給大家提供一個簡單的一個思考框架,但是這個思考框架的前提是說你要從打造產品的角度去思考你本身的業務,所以第一點的話要去定位,明確你的用戶群體和需要解決的痛點。根據你不同的業務,根據不同的痛點和群體,把一個產品拆分成多個產品。那第二步的話,根據梳理特定用戶群體的業務,來打造流程的MVP。這個MVP可能和大家打球比賽這樣的感覺是不太一樣的。它是最小可行性方案,這個最小可行性方案是什麼?我舉個例子,如果你最終創業想做一輛車,你的第一步一定不是做一個輪子、兩個輪子,因為它每一步都不是可行和可驗證的,你第一步可能是說我能不能先做滑板車。我第二步能不能先做個自行車,然後摩托車,然後再到汽車。所以這個MVP的話,其實在講的是,你要優化上線的第一版的核心功能。如何標準和有效地解決這個用戶群體的一個痛點。那第三步的話結合運營、數據、技術,要形成解決這個群體痛點的閉環,也就是一個完整的產品。那我今天的分享中,我會兩次提到關於閉環這個詞,這是我第一次提到它,大家知道在這個閉環,在這裡面指的更多的是說,第一步我如何將我的業務,用產品的思維打造出來一個產品,這是第一個閉環。

產品化的優勢

那大家其實在想說產品化這個概念提出來之後,你也告訴我思考框架,我為什麼要改變?大家去改變,做任何的改變,或是做任何的思考,大家會想到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那可能從我的角度來分析,我覺得產品化它帶來的優勢大概會是這幾個方面。

第一個其實就是規模化,產品產品化的前期其實是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和精力的。需要去想清楚在這個業務中,根據用戶的痛點,周邊的服務應該怎麼去做。但是隨著你的產量越來越大,你的成本越來越低,你的獲客成本到最後可能會接近為零。它不像說我做一個傳統的線下培訓班,當我需要增加生源的時候,我就要增加教室,我增加教室的時候就要增加老師,那這個時候反而你的成本可能還會更高的。

那第二個就是品質的一致性,就是互聯網其實屬於一直在動態的變化當中,然後我們其實第一版本所有的上線,其實就是說我們要滿足80%用戶和20%的公司需求,然後通過去打對那20%最痛的點,要讓他們去拉住他們的心,這個優勢其實跟我講第三個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那互聯網其實存在著很多的這樣的不確定性,和傳統的這種思維其實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你的需求、你的產品其實一直要跟著用戶去走。你不能說我一開始就想我要做一個大而全的產品,那也許做出來之後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可能更好的方式是說我收集完最痛的那個點,快速去試錯,小步快跑,這反而是一種更聰明的方法。

那第三個的話其實就是競爭壁壘,為什麼產品化會有競爭壁壘?因為產品化其實在早期的時候,你需要去建立自己的體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說你可以把自己的這個體系或者品牌IP化。那這個IP化其實就體現在第三方,同樣的公司進入的時候,或者第三方服務公司進入的時候,你們依然有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所以這個的話其實是我覺得如果你用產品化思維來梳理業務的話,它帶來的一些優勢。

那剛才其實大家因為想說如果我要做產品化是一定離不開技術的,那技術在產品化之間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我大概會從這四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

首先這第一點就產品化的業務適合結合互聯網的技術,而且它一定必須和互聯網技術離不開的。那第二的話產品其實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單元,這個獨立單元可以幫助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做互聯網營銷,去做互聯網推廣,包括我做裂變、團購、電商等等一系列的嘗試。第三步的話就產品本身它是標準化的,因為你產品化過後,它其實是有一個自己的定性的,那產品化它的標準化可以通過技術的手段進行復制和規模化。那第四個點的話,其實就是我今天講到的第二個閉環,大家知道這個閉環和上一個閉環其實不一樣的。這個閉環是建立在上一個閉環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技術,它可以幫助你去收集你產品的數據,收集用戶的反饋,幫你去打通線上和線下,收集到這些前中後臺的數據以後,你可以形成的是產品迭代的循環。如果剛把剛才那個產品比作1.0,這個就是為了後續的2.0、3.0在做準備,所以可能產品化能幫你從0到1,技術能幫你的產品化從1到N。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兩個閉環之間的關係。

下面的話可能我會給大家分享兩個案例,也更接近我們的彩蛋。這個案例其實是我從網上找的一個專門做面試培訓的一家機構,那為什麼我們把它拎出來到單獨說呢,就是他們的產品目標和痛點其實只針對IT人員,他們的痛點在於哪呢?就是有的人可能刷了幾百道題,但是面試卻通不過;也有的人可能題目答得非常對,但他敗在了behavior question;或者是說他拿到了很多offer,但他卻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因為技術面試當中有很多你知道就知道,你不知道就不知道那些坑,也有很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套路和技巧在裡面。所以他們這個課其實就是他們只面向一類人群,就是IT技術人員。在刷題之外,我幫你點撥,或者面試技巧的提升、你的綜合能力。所以對它的目標,痛點他們分析得其實是非常透徹的,他們會有一套自己的課程體系,在這裡面的話,它也放了自己的課程版本號,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定義在裡面?他們帶有產品迭代的一個思路在裡面,他們的下一步就是為了收集數據做下一期的迭代。

那下面的話其實是到了彩蛋環節。這個案例的話,其實李俊總有提到過,為什麼我會說是彩蛋,除了案例之外就是可能給大家開玩笑,就是今天我看到李總在我前面分享,我還會心一笑,因為我老公也叫李俊。開個玩笑。那這篇文章其實前兩週其實已經在朋友圈刷屏了,我相信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看過這篇文章。

那為什麼我要在這裡面把它提出來呢。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那剛才我們也提到說16萬人因為這塊屏幕發生了命運的改變,這個文章有一句話叫一根網線能連接一切,那從我的感覺來說,我覺得直播課並不只是一個網線就能連接這一切的。技術固然酷炫,但如果你沒有做更多的其他的努力,這些學生依然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那如果我們把直播班看成一個產品的話,我從這邊文章抽離了一些他們在這個產品迭代中做出的一些努力。第一他們對學生的心態進行了重建,在偏遠山區的孩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子的,他們不知道同齡人和他們有多大的差別,所以第一步他們告訴這些孩子外面的世界是非常精彩的。他們讓他們知道同齡人他們的差別真的特別大,讓他們有焦慮感,讓他們能克服自己的惰性。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老師教學方式的改變。老師在第一次接觸這個視頻的時候,其實是非常排斥的,因為他的存在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但是其實在後期的時候,他們有發現一個直播班的老師的工作量,其實比三個普通班的老師的工作量還要大很多,因為他們需要在課前做很多很多的準備,他們需要去提前準備課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然後在這個直播的間隙幫助他們的學生去答疑。他們每天晚上的晚自習都會到十一點。第三個部分其實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認知的改變,那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告訴學生如何去樹立目標,如何去幫助自己去樹立,而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所以我之所以會把直播班看成一個產品,是因為我覺得它並不僅僅是一塊屏幕,如果我們想把這個產品進行迭代的話,你要迭代的一定不只是更多的山區投放更多的屏幕,你是需要把他們所做的一切的努力,老師的改變,心態的重建,將這些東西全部複製,然後再進行後續的迭代。所以這個的話其實是我今天分享的兩個案例。

在最後的話想提醒大家的也是我自己堅信的一個觀點。技術其實它會帶來很多東西,我們的生活因為技術的存在也發生了非常非常大的變化,但是我覺得技術永遠都是手段,教育本身才是本質。所以當你們在做自己產品的時候,希望大家可以謹記,能夠改變別人的命運,通過教育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受益,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東西,在中間無論用到什麼樣的技術,都只是一個幫手而已。然後以上的話就是我今天的分享,大家有問題的話可以來找我諮詢。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