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轉悽美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的岸上,有一位風度翩翩的詩人,醉意微醺,左手一瓶上好的女兒紅,右手一隻翡翠夜光杯,皓月當空,他吟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明共潮生”。閉上雙眼,你是否感到一陣微涼的江風撲面而來,是否你也可以體味到圓月之下,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是否你也想問“不知江月待何人”……

婉轉悽美的《春江花月夜》

那還是隋朝,楊廣於江畔吟到:“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楊廣的這首《春江花月夜》一掃之前詩作的豔媚。黃昏之時遠眺長江岸,暮靄沉沉,天高地遠,江水浩淼。“平不動”是水波不興,江面從容安靜。江邊春花紅似火,開得鬱鬱蔥蔥。他寫春夜潮生,江水滔滔。流波滾滾,月影沉沉,潮水洶湧,星光閃閃。“將月去”,“帶星來”將水勢洶洶,星月交輝的情景寫得栩栩如生,在寫景的壯闊中寫出了時間的流逝,寓人生之情理於景色之中。寥寥四句詩,將春江花月夜收納其間,繪出一幅江月勝景圖。“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緩緩讀來,好似在欣賞清秋月夜之畫,獨具一番韻味。這句好在平實,“將”和“帶”,都是虛的動詞,不會打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穩美感。”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沿用了之前的樂府舊題,但張若虛賦予了“春江花月夜”這個詞牌名新的意義,沒有一個詞牌名能像“春江花月夜”這樣有詩情畫意,也沒有一首《春江花月夜》能夠與張若虛的這首相媲美。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裡,抒寫了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有更多的人生哲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著作。語言清麗優美,用詞精緻到位,韻律宛轉清脆,對隋唐舊式的作詩方式,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洗去了隋唐宮體詩的濃脂豔粉,清新脫俗。

婉轉悽美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背後其實也有一個悽美而浪漫的愛情故事,故事始於唐中宗神龍二年,橫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個世紀,穿越人、鬼、仙三界,講述詩人張若虛在上元節的時候,於明月橋畔邂逅了一位名門閨秀辛夷的故事。張若虛對辛夷一見鍾情,沒錯,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你們感覺一切都剛剛好,似乎相遇相識相知都是天意,一切都猝不及防。故事的結局也總是這樣,你們有種種難言之隱,兩情相悅最終卻總是被拆散,天各一方。張若虛還未及向辛夷表達愛意,卻被鬼卒黑白無常錯誤的帶走了。張若虛心有餘憤,不願從命,成為閻羅殿上的"釘子戶",不喝孟婆湯,亦不跳忘川河。想到一生情愛,一生牽掛,都將隨一碗孟婆湯而忘得一乾二淨,張若虛怎麼捨得就這樣放棄一生所愛呢?如果跳入了忘川河,你或許會看到橋上走過今生你最心愛的人,但是命運弄人,你和他之間有萬千阻礙,言語不能相通,你看得見他,他卻看不見你,似乎你是透明的。千年之中,你將會看見她走過無數遍奈何橋,甚至沒有回過一次頭,喝過無數碗孟婆湯,甚至沒有一絲猶豫。你又盼她不喝孟婆湯,又怕她經受不住忘川河的苦。如此糾結千年、煎熬千年的命運,張若虛也不願接受,所以,他也沒跳忘川河。

婉轉悽美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堅決要見辛夷一面。後來,好在得道成仙的曹娥願意幫他完成心願,27歲的張若虛死而復生,與66歲的辛夷在明月橋下相見,所有對她愛意湧上心頭,於是作出了這首經典—《春江花月夜》。

開始的時候,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並不為世人所看好,幾乎沒有人注視到他的春江,明嘉靖年間,這首詩才被多種文選收集入冊,還有的人為此做了評論。歷史最能鑑定文學作品的真假,這樣的千古絕唱,後人總會發現。“以孤篇壓倒全唐”才是後人對《春江花月夜》的正確認識。聞一多曾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