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针对高位截瘫患者的日常助行研发,是国内首款可以在无拐杖支撑条件下,实现自平衡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近日,在接受深圳商报&读创记者采访时,深圳先进院的工程师何勇如此说道。

何勇所在的团队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该中心专注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已研制出4种类型6个型号的外骨骼机器人。与中心现有的其他外骨骼机器人不同,何勇在研的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将实现的是全自主平衡行走,无需借助外力,高位截瘫患者通过意念就能下达行走指令。

1

高位截瘫也可自如行走

外骨骼机器人属于“可穿戴机器人”,是基于仿生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将传感、控制、信息融为一体,辅助肢体残疾患者行走和站立的智能化机械装置。

何勇介绍,现有的外骨骼机器人通常采用手推车、拐杖等辅助工具支撑穿戴者保持平衡,对穿戴者上肢力量要求高,而上肢也失去运动机能的高位截瘫患者则无法使用。

“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将双足机器人与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相结合,使用过程中无需额外的支撑,就能实现自平衡行走的性能。”

何勇告诉记者,传统的外骨骼机器人大多只为下肢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提供助力,由于每条腿的驱动自由度不足,导致无法实现自主平衡的自然步态,而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在每条腿上采用五个驱动自由度,基本满足自然行走的需求。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如何将双足机器人的功能与外骨骼机器人相融合,是该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何勇告诉记者,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研发的双足机器人,只需管理机器人自身,而用于残疾患者的机器人,则需要考虑到人体的干扰和患者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团队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通过算法实现机器人在人体扰动下的平衡行走。

2

意念控制双腿“自动驾驶”

传统外骨骼机器人由于需要上肢配合,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后才能适应机器人的穿戴、拐杖控制平衡等,而何勇在研的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最终目标是实现快速穿戴,且无需人体其他部位协调,“就像开自动驾驶汽车一样,只不过是用意念控制的双足车”。

据何勇介绍,该机器人包含了机器视觉、人机交互、控制器及传感器四大系统。

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

1

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对行走环境进行3D场景重构,规划好合理行走路径后,通过AR眼镜或交互屏提供给患者选择;

2

人机交互系统将提取患者行为意图的脑信号,并转化为步态指令,发送给控制器;

3

作为机器人的核心决策层,控制器接收步态指令后,将根据多传感器反馈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状态,指挥机器人平稳行走。

“意念控制也是研发的难点之一。脑电带宽较窄,目前只能实现前后左右等大方向的控制,而具体路线怎么走,每步跨多大,则需要靠机器人自身进行轨迹规划。”

何勇称,脑电中夹杂许多杂乱信号,且对环境干扰十分敏感,如何把有效信号识别出来,保证快速、稳定的信号输出,是下一步的突破研究对象。

3

第一代样机已经完成

目前深圳先进院研发的自平衡外骨骼机器人第一代样机已经完成,处于实验测试阶段。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据何勇介绍,该款机器人共有10个全驱动自由度,采用模块化关节设计,多处关节间距可调节,适用于身高160厘米至180厘米、体重70公斤以内的患者,可协助截瘫患者完成行走、坐下、起立及上下楼梯等日常动作。

何勇表示,2019年将继续改进样机,使机器人的重量分配更合理,行走过程更平稳,穿戴体验更舒适。至于成本方面,何勇坦言,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化程度低,好的驱动器和电机等零部件还需从国外进口,售价因此居高不下,团队正在尝试寻找国产零部件作为替代,以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肢体残疾人数超过2400万。但《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7858个,仅有135.7万肢体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外骨骼机器人面世后,辅助医疗康复将让更多的肢体残疾人士受益,据业内人士测算,未来这一市场将达到千亿级容量。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来源 深圳商报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严偲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