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機器人,有望讓高位截癱患者行走自如!

“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針對高位截癱患者的日常助行研發,是國內首款可以在無柺杖支撐條件下,實現自平衡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近日,在接受深圳商報&讀創記者採訪時,深圳先進院的工程師何勇如此說道。

何勇所在的團隊屬於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智能仿生中心,該中心專注於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目前已研製出4種類型6個型號的外骨骼機器人。與中心現有的其他外骨骼機器人不同,何勇在研的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將實現的是全自主平衡行走,無需藉助外力,高位截癱患者通過意念就能下達行走指令。

1

高位截癱也可自如行走

外骨骼機器人屬於“可穿戴機器人”,是基於仿生學和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將傳感、控制、信息融為一體,輔助肢體殘疾患者行走和站立的智能化機械裝置。

何勇介紹,現有的外骨骼機器人通常採用手推車、柺杖等輔助工具支撐穿戴者保持平衡,對穿戴者上肢力量要求高,而上肢也失去運動機能的高位截癱患者則無法使用。

“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的最大特點,是將雙足機器人與外骨骼機器人的技術相結合,使用過程中無需額外的支撐,就能實現自平衡行走的性能。”

何勇告訴記者,傳統的外骨骼機器人大多隻為下肢的膝關節和髖關節提供助力,由於每條腿的驅動自由度不足,導致無法實現自主平衡的自然步態,而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在每條腿上採用五個驅動自由度,基本滿足自然行走的需求。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如何將雙足機器人的功能與外骨骼機器人相融合,是該研究的最大難點之一。何勇告訴記者,波士頓動力等公司研發的雙足機器人,只需管理機器人自身,而用於殘疾患者的機器人,則需要考慮到人體的干擾和患者的安全問題,這也是團隊下一步的研究重點,通過算法實現機器人在人體擾動下的平衡行走。

2

意念控制雙腿“自動駕駛”

傳統外骨骼機器人由於需要上肢配合,患者經過長期訓練後才能適應機器人的穿戴、柺杖控制平衡等,而何勇在研的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最終目標是實現快速穿戴,且無需人體其他部位協調,“就像開自動駕駛汽車一樣,只不過是用意念控制的雙足車”。

據何勇介紹,該機器人包含了機器視覺、人機交互、控制器及傳感器四大系統。

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

1

機器人通過視覺系統對行走環境進行3D場景重構,規劃好合理行走路徑後,通過AR眼鏡或交互屏提供給患者選擇;

2

人機交互系統將提取患者行為意圖的腦信號,並轉化為步態指令,發送給控制器;

3

作為機器人的核心決策層,控制器接收步態指令後,將根據多傳感器反饋的外部環境及自身狀態,指揮機器人平穩行走。

“意念控制也是研發的難點之一。腦電帶寬較窄,目前只能實現前後左右等大方向的控制,而具體路線怎麼走,每步跨多大,則需要靠機器人自身進行軌跡規劃。”

何勇稱,腦電中夾雜許多雜亂信號,且對環境干擾十分敏感,如何把有效信號識別出來,保證快速、穩定的信號輸出,是下一步的突破研究對象。

3

第一代樣機已經完成

目前深圳先進院研發的自平衡外骨骼機器人第一代樣機已經完成,處於實驗測試階段。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據何勇介紹,該款機器人共有10個全驅動自由度,採用模塊化關節設計,多處關節間距可調節,適用於身高160釐米至180釐米、體重70公斤以內的患者,可協助截癱患者完成行走、坐下、起立及上下樓梯等日常動作。

何勇表示,2019年將繼續改進樣機,使機器人的重量分配更合理,行走過程更平穩,穿戴體驗更舒適。至於成本方面,何勇坦言,外骨骼機器人產業化程度低,好的驅動器和電機等零部件還需從國外進口,售價因此居高不下,團隊正在嘗試尋找國產零部件作為替代,以降低製造成本。

根據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我國肢體殘疾人數超過2400萬。但《2016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有殘疾人康復機構7858個,僅有135.7萬肢體殘疾者得到基本康復服務。外骨骼機器人面世後,輔助醫療康復將讓更多的肢體殘疾人士受益,據業內人士測算,未來這一市場將達到千億級容量。

这位机器人,有望让高位截瘫患者行走自如!

來源 深圳商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嚴偲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