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团扇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与华美。自唐代开始缂丝就被誉为宫廷艺术而受历代皇室所推崇、运用和收藏。辽博向来以收藏中国缂丝丰富而著称,作为三大明星展厅之一的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此次共展出了35件缂丝。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缂丝制品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辽博向来以收藏中国缂丝丰富而著称,共有79件280余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在“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上,展出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缂丝精品,堪称辽博的镇馆之宝。上一次集中特展还是在2009年,辽博为庆祝建馆60周年,举办了《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并出版了相关的图录。

辽博藏缂丝的前世今生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元-明 缂丝牡丹团扇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北宋 《紫鸾鹊谱图》轴

辽博所藏缂丝主要来源于朱启钤先生的“存素堂”。朱启钤(1872-1964),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年轻时就热爱缂丝,不惜巨资收购了大量缂丝精品,当时有“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之称,亦有“朱家缂丝甲天下”之说。他收藏的缂丝,大多是从清恭王府里流散出来的皇帝御赐之物,包括宋代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图》、《山茶蛱蝶图》等。1920年春天朱启钤游北京琉璃厂海王村时,在博韫斋购得北宋缂丝《紫鸾鹊谱图》轴。他还撰写了《存素堂丝绣录》一书,把藏品一一著录其中。

日本人对朱启钤收藏的这批缂丝垂涎已久,民国初年,大仓喜八郎曾想以100万大洋高价收购这批缂丝,被朱启钤拒绝。

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中国营造学社急需大量资金,不得已第一次想到了出售这批精品,张学良听说后表示愿意接手并保证“绝不让它们流失海外尤其是日本”。朱启钤这才放心地把这批缂丝以20万银元的价格,半售半赠交给了张学良。张学良将这批宝物放在他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东北边业银行落入日本正金银行之手,朱启钤利用与伪满中央银行总裁盟弟的这层友谊,托其暗中设法保护这批国宝。他利用职务便利,以“满洲国”名义宣布这批丝绣为国宝,长期储藏于沈阳正金银行的金库中。1935年伪满洲将这批国宝交由东京座右宝刊行会以彩色原版和珂罗版精印成《纂组英华》300部,该书分上下两册,共收录缂丝图版139幅,每幅图片之间用水印木兰花纹纸作隔页,十分精美,一时在文物界引起轰动。仅流通100部,另200部供溥仪赏赐之用。

1946年夏天,东北解放战争打响。朱启钤担心战事一旦波及沈阳,这批丝绣难免化为灰烬。他趁宋美龄将去东北的时机,托王世襄以“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办公处”的名义拟一呈文,交到宋美龄手上,请其务必关心这宗国宝,争取将其空运到安全的地带妥善保护。宋美龄到达沈阳后,专门观赏了这批丝绣,经她出面干涉,将这批缂丝从沈阳空运到北平,先存放在中央银行,后又移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9年,存放在北京故宫的这批缂丝精品又拨交给当时的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被神秘地安置在博物馆的“特库”中,成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寸缂丝一寸金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明 缂丝凤凰牡丹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明 缂丝蜻蜓荷花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装饰性丝织品。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纬线不穿透织物的整个幅面,使丝织品犹如雕琢镂刻,有一种强烈的双面立体感。老式织布正面干净,但背面凌乱,而“通经断纬”让正反面都一样,与普通织品差异很大。

缂丝的品种有两大类:一类是日用品,有包首、手提包、皮夹、书籍封面、眼镜袋、台毯、靠垫和和服腰带等。另一类为艺术品,有金地屏风、屏条、中堂、手卷、册页等。

苏州缂丝画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的织造十分繁复,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等16道工序,更换数以万计的梭子才能完成,耗时往往经年累月,“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明神宗朱翊钧有一件“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工匠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到了作品完成之时,缂丝下的画稿移动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因其技法巧妙、耗工多、用材贵,历代人们把缂丝与黄金价值等同,“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词一直延续到现在。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缂丝的千年之路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南宋 野凫蓉荻图镜芯

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缂丝制品是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地区的一条缂丝带,织成于大唐永昌元年。发展到宋代,缂丝由实用性转向欣赏性。

从北宋末年到南宋,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至达到“胜于原作”的境界。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数十百种,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宋代也孕育了一批缂丝大师,其中就有缂丝发展史上两颗炫目的明星——沈子蕃与朱克柔。如今,他们的缂丝精品被珍藏在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沈子蕃的《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朱克柔现存世作品共7件,4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除了上博的《莲塘乳鸭图》,其余6件都是小册页,且都是清宫旧藏。

宋徽宗赵佶对朱氏的技法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而元代由于政权时间短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留存至今的缂丝作品寥若晨星。据统计,现存的元代传世缂丝作品,台北故宫藏4件,辽博2件,北京故宫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仅藏数件。

明代的缂丝织造主要集中在苏州,技艺相比宋代更为精湛。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徵明等人的画稿而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为宫廷所收藏,而明代清丽淡雅的风格也在缂丝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缂丝技术也随之达到鼎盛阶段,而乾隆时期更是中国缂丝发展史上继南宋之后的第二个高峰,从皇帝龙袍,到铺垫帷幔,都有缂丝的身影。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在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著录有清代宫廷藏乾隆时期缂丝法书116件,其中缂丝乾隆帝御笔的法书有88件。

随着皇室淡出中国历史,曾经御用的缂丝技艺一度濒临消亡。20世纪 60 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恢复了1949年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空前发展,缂丝和服腰带在日本市场盛极一时。工艺精美的高级缂丝和服腰带在日本市场的价格高达200多万日元,而当时日本一辆普通的小汽车不过七八十万日元,“一条腰带换两三辆汽车”一时间成为苏州工艺界的一大神话。

当今,从事缂丝生产企业仅有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和吴县光福、黄桥、角直等地的王嘉良、过焕文、吴文康、陈晓君以及新生代的郝乃强等民间艺人。

1963年,王金山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代的缂丝作品,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复制作品真假难分,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

1977年,王金山领衔创作了大型金地缂丝佳作——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被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西大厅内。20世纪80年代,王金山精心缂织了一幅异色异样缂丝力作《寿星图》台屏,现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

初显拍场未被重视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清乾隆 缂丝《八仙寿字图》 成交价220万元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清乾隆 御制缂丝“龙舟竞渡”图挂轴 (一对) 866万港币

长久以来,由于缂丝从业者稀少,人们对缂丝艺术品缺少认知。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也很少见到缂丝品亮相,有时偶尔露面,价格也很是一般,可谓是藏在深闺无人识。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曾推出过一件巨幅缂丝作品《群仙祝寿图》,属清中期,尺幅179×93厘米,估价4.2至5万元。当时这幅作品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后仅以9.35万元成交。在199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19世纪缂丝《庭圆百子婴戏图挂屏》拍出了17.25万港元。

步入21世纪后,缂丝的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2001年中贸圣佳从海外觅到一件缂丝姜晟书《乾隆御制八徵耄念之宝记》。该作品曾被编入《石渠宝笈》,清政府倒台后被溥仪携带出宫,之后被海外藏家收购。然而,该件缂丝也仅拍出了342.2万元。

2002年中贸圣佳又从日本觅到乾隆《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当时在拍坛上引起一阵轰动。该手卷是乾隆皇帝将其亲手领导的战争和胜利归纳为“十全武功”,最终以352万元成交。平心而论,此价位拍得并不理想,远没有达到拍前专家的估价。

缂丝珍藏热启动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清乾隆 缂丝「御笔墨宝」咏西湖景诗册(局部) 824万港币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宋 缂丝《蟠桃献寿图》 2240万元

2002年6月,北京翰海推出了备受藏家关注的北宋缂丝米芾题诗《长春图》,引来不少买家的竞投。拍前不少行家估计此件缂丝作品应在千万元价位上,不过最后以720万元拍出,尽管创下当时缂丝拍卖的世界纪录,但没有突破千万元大关。

直到2004年春季,中国嘉德推出了一件清乾隆御制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各路买家你争我夺,最终出人意料地以3575万元的天价拍出,创下了当时缂丝作品新的世界拍卖纪录,并跻身于十大中国艺术品价格排行榜。虽然缂丝在整个艺术品市场中尚属小众,但收藏环境已然升温,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9年,北京匡时在其秋季拍卖会上将一幅清乾隆著录于《秘殿珠林》,收藏于“三希堂”的御制缂丝加绣《三星图颂》轴拍出了2800万元;2010年11月,嘉德秋季拍卖一幅《石渠宝笈》著录的宋缂丝《蟠桃献寿图》拍出了2240万元;2016年嘉德秋拍,清乾隆缂丝御笔墨云室记手卷以2472.5万元成交。

十指春风 雕琢丝中繁花

缂丝技艺是我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与技艺传承价值。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古董缂丝价格的持续走高,也带动了人们对于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促进了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相比起古代缂丝制品因其稀少、珍贵而令众多爱好者只能远观却无法拥有,收藏爱好者不妨可以关注在当代工艺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缂丝艺人的作品,例如具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头衔的一些大师,相信当代缂丝艺术品也是有很大市场升值潜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