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爱情,是充满机心和算计的

张爱玲《倾城之恋》:爱情,是充满机心和算计的

《倾城之恋》是我读的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部。有人说,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他人留下第一印象,来阐述第一印象的珍贵,我想读书亦如是。无论某位作家多负盛名,如果对其作品的第一印象不好,下次再捧起他的书恐怕就不知会在何年了,永远将之束之高阁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一个人私人的阅读空间是很有限的,所以阅读书单就只好是任性的,自己喜欢什么便去读什么。张爱玲的文字我很喜欢,所以很乐意当她作品的回头客。

我私人认为最健康的阅读生态便是,喜欢就读,不喜欢就放下,绝不为难自己。当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应试书籍,应试书是无所谓喜不喜欢的,只管熟读背诵就好。

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历来争议很大,其实这都是学术圈子看中,干读者何事?读者如果想知道她写得到底怎么样,合不合自己的口味,不妨像王小波先生说得那样,直接找来她的一本书读一读。千万不要看什么文学评论或者听信他人胡说,只会越听越乱。还有人说张爱玲的文风像郭敬明呢,如果我信了这句话,这辈子都不会有读张爱玲的想法。但小波先生对张爱玲的评价不高也是真的,他认为爱玲女士晚年对自己的才华不够珍视,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惋惜意味。

《倾城之恋》这个书名,听着像是在讲一个纯爱故事。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猜想作者写得肯定也是关于男女主人公的旷世绝恋。毕竟倾城一词,足以引发读者太多的浪漫遐思。结果捧起书来才知道全想错了。

这本书不是写给憧憬爱恋的小女生看的,读这本书也不会让人对爱情心向往之,退避三舍倒是很有可能。因为此书中的所谓“恋”,是被作者解剖了的爱情,充满了成年男女在面对爱情时所展露出来的虚伪、机心和算计。读着很真实、切近可就是没有爱情该有的甜蜜感。

不过我倒认为这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它揭示出了我们拒绝承认的真相,即爱情本就是浑浊,经不起解剖的。包括好多人认为的校园恋情,也是步步为营、层层设疑的,老辣的和学生的青涩模样并不匹配。

说到底还是人性的问题,我们渴望被人理解,却拒绝完全地坦白自己,结果到最后谁都没能真正了解谁,也没能做到彻底相信谁。于是再亲密的关系之间,都隔着一层捅不破的薄膜。那些本不该出现在爱情里的虚伪、算计、机心,就是男女因为不了解不信任对方而做的试探啊。纯粹的爱情是没有的,情浓之时彼此也仍在小心防备着呢。但我们又不能说这不是爱情,因为世间本就没有一种情感是无杂质的。真挚、疼惜、亲昵、幸福感和虚伪、算计、机心、痛苦,是分属于情感的一体两面。只有当它们都存在时,情感才是完整真实的。

我个人觉得,《倾城之恋》的男女主角之间,是存在爱情的,尽管他们自一开始就目的不纯,后来也是交锋不断,但起码范柳原到底是爱白流苏的,否则以他的性情,绝不会在一个女人身上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更无需冒险回来接她,同她结婚。只不过这种爱,不很纯粹罢了。至于白流苏在历经战争之后有没有倾心于范柳原,我认为是没有的。她需要一个经济依靠,来摆脱自己厌恶的原生家庭,仅此而已。

《倾城之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全书的开首处。张爱玲到底探知人性深刻,短短几段,世态炎凉被写到题无剩义。可见当你落魄时,最亲的亲人也是靠不住的,他们可能伤你最深倒是真的,因为彼此太了解了,刀刀都能戳在心尖上。但对人性如此洞明的张爱玲,本人在面对爱情时,可全然没有白流苏的精明和心机,所以她才会被同一个男人来回几次耍得团团转。也许她早已看破真相,却仍要奋不顾身?缺爱的人最怕突然遇到爱了。

现在某些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越发随便,有时竟连维持关系的机心也懒得费了,每每一言不合即分道扬镳。这些人最深情的时刻,便是有他人在场和发动态时了,他们的爱情是做给别人看的。

而爱情本身最甜蜜的时刻,则是在暧昧阶段,因为彼时两个人还在尝试了解,一切都是嫩草般的新鲜,而在得到之后,彼此失去互相了解的兴趣,就只剩潦草和枯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