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佣金上調,轉嫁給了消費者,合適嗎?!


外賣佣金上調,轉嫁給了消費者,合適嗎?!

常吃外賣的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外賣漲價了,分量還不易察覺地少了“一丟丟”?記者調查發現,近期部分外賣平臺上調了商戶的服務費率,漲幅從1到3個百分點不等,由此引發部分商戶對終端產品的提價,消費者也不可避免要為此“買單”。

外賣佣金上調,轉嫁給了消費者,合適嗎?!

多家平臺費率上調 中小商戶“吃不消”

最近,上海市閔行區一家快餐店負責人馬先生收到某外賣平臺的新“合作方案”,每單費率從之前的18%上調至21%。這意味著,每賣出一單金額為100元的外賣,需向平臺多支付3元。

馬先生告訴記者,快餐店的毛利率在30%左右,在房租、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外賣平臺此舉進一步加大了店鋪的經營壓力。“外賣訂單佔到總銷量的一半左右,雖然不情願,但也只能接受。”馬先生說。

這家平臺的做法並非個案。經營麵包店的何坤錶示,去年11月份,某外賣平臺服務費率從此前的16%上調到17%,且30元以下的訂單,每單服務費按5元收取。

記者調查瞭解到,外賣平臺服務費率按店鋪類型、客單價、訂單數量、區域位置等參數設定。一般來講,規模越小、客單價越低的商戶,議價能力越弱。上海一家小吃店的店主徐先生指著剛剛被取走的外賣包裹說:“這一單七塊五,平臺扣兩塊三。”折算下來,服務費率在30%多。

外賣佣金上調,轉嫁給了消費者,合適嗎?!

價格高了分量少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費率上調,成本增加,外賣平臺上的商戶也通過多種方式“消化”成本。

方法一:向消費者轉嫁,價格貴了。上海市民王建說,以前點一份牛肉炒飯價格在30元左右,最近每單花費達到35元。“商戶將部分增加的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他說。

北京的消費者黃潔琳從2017年開始使用在線外賣服務。“現在點外賣,不僅優惠券、滿減券少了,相應的配送包裝費也增加了。如配送費一般5元起,遠一點的要加2元。原來沒有包裝費,現在包裝費一般要1至2元,貴一點的要4至5元。”

其實,同樣一份餐食,外賣平臺價格高於店內價格是常有的事。記者在上海市徐彙區一家商場調查發現,一份麥當勞板燒雞奶茶中套餐,在店內購買價格為37元,在外賣平臺購買則需40.5元,儘管有滿減優惠,但也需另付9元配送費。

方法二:餐食質量“打折”,分量少了。除線上、線下不同價外,一些商戶也通過“特殊”手段消化成本。曾在廣州一家熟食店打工的傅萍說,由於平臺抽成的存在,相比於到店購買,外賣食品的分量通常會“打點折”。

方法三:“繞開平臺”自己幹。隨著服務費率的上漲,一些外賣平臺上的商家重新給顧客發放聯繫卡,繞開外賣平臺自行配送。此外,部分連鎖餐飲品牌如肯德基,也開發了在線訂餐和配送系統,減輕對外賣平臺的依賴。

外賣佣金上調,轉嫁給了消費者,合適嗎?!

業內專家表示,應通過數字化升級對商家“授之以漁”,而不是“涸澤而漁”。搞成本轉嫁,收“流量稅”,只會阻斷行業和商家數字化升級的最好機遇。此外,除價格因素外,消費者更關注食品安全、品質、健康等因素,外賣平臺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提升配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品質,實現多方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