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天神”这些戏您知道吗?(二)

“一副挑子两箩筐,高台低台都能唱;热热闹闹还愿戏,有滋有味演张郎”。老艺人的顺口溜,就是对杠天神剧种演出形式等方面的概括。一副挑子两个箩筐就可装着衣箱道具赶场。演出时,有些角色需要换装,来不及或衣箱不齐备,只需角说句:“慌里子慌张,换胡子不换衣裳。”重新戴一个髯口(即胡子)就可以是另外一个角色,同时又起到了插科打浑的作用。演出场地的选择,亦不严格。场院、地头能演,土台、高台(指抬的木板台)能唱。特别是还愿戏,不但剧目本身热闹,欢快;开演前的祭神仪式更能招徕观众。敲着锣鼓,扛着神像,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戏班里挑嗓子最好的演员先绕场亮腔,唱一段庆贺恭喜等应时的活口段子,既显示了班底的实力,又为还愿者助兴。加上爆竹齐鸣,锣鼓咚咚,热闹非凡。当地群众为了祭神还愿,请不起大戏班,杠天神剧班就尤受欢迎。

“杠天神”这些戏您知道吗?(二)

使“杠天神”传承下来的,是一个戏班班主刘志明。1941年,刘志明在饰演《张郎休妻》中的郭三姐把眼睛哭瞎后,为了传承发扬,他招收了一班学员,才得以把这一剧种保留至今。发现“杠天神”并一直致力于该剧种研究的龚国强说:“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动荡,另有梆剧、曲剧等大剧种盛行,加上老艺人相继去世,演出举步维艰,1947年戏班宣告解散。”

“杠天神”这些戏您知道吗?(二)

《张郎休妻》一剧的成功演出,可以说,起到了该地方剧种的形成作用。全剧廿三折,能演一个多月天。每场的演出台词一部分是“死词”(即传授教唱的词句),一部分是加进即兴的方言俚语和巧妙的揉进一些当地妇女群众熟悉的佚事或村名、地名,以唤起群众的共鸣,使本来就很悲凄的一出戏,更显得亲切感人。因此,每到一处,必演该剧,周围村庄轮流写唱,成为艺人们谋生之台柱戏。正像艺人们说的那样:“演三小,唱三小(即三小戏),土话土语不可少;省行头来省戏装,花面卷子吃着香”。这轻便灵活、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形式,在当时,正是一个小剧种求生存的必由之路。这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艺术形式,的确给这一剧种带来了一个时期的繁荣。同时,也正是由于仅仅拘泥于这种艺术形式(如只演三小戏,服装、导具、乐器的简陋等),而导致了这个剧种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逐渐走上没落的境地。

“杠天神”这些戏您知道吗?(二)

刘敬州,男,汉族,1937年8月生,河南新蔡县佛阁寺镇杠天神剧团艺人,杠天神戏第三代传人。幼时受其父影响,开始学习杠天神戏。主演过《张郞休妻》等。

“杠天神”这些戏您知道吗?(二)

2004年10月29日,河南省举行首届优秀民间戏曲会演,由刘敬州所演的“杠天神”曲目一举荣获最高荣誉奖——金鼎奖、特别贡献奖等6个奖项。2005年6月,“杠天神”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对荣誉,刘敬州深知自己双肩所担负的重量,他又开始着手组班,目前会唱“杠天神”剧种曲目的演员已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18人。刘敬州据此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