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天神”這些戲您知道嗎?(二)

“一副挑子兩籮筐,高臺低臺都能唱;熱熱鬧鬧還願戲,有滋有味演張郎”。老藝人的順口溜,就是對槓天神劇種演出形式等方面的概括。一副挑子兩個籮筐就可裝著衣箱道具趕場。演出時,有些角色需要換裝,來不及或衣箱不齊備,只需角說句:“慌裡子慌張,換鬍子不換衣裳。”重新戴一個髯口(即鬍子)就可以是另外一個角色,同時又起到了插科打渾的作用。演出場地的選擇,亦不嚴格。場院、地頭能演,土臺、高臺(指抬的木板臺)能唱。特別是還願戲,不但劇目本身熱鬧,歡快;開演前的祭神儀式更能招徠觀眾。敲著鑼鼓,扛著神像,圍觀者裡三層外三層。戲班裡挑嗓子最好的演員先繞場亮腔,唱一段慶賀恭喜等應時的活口段子,既顯示了班底的實力,又為還願者助興。加上爆竹齊鳴,鑼鼓咚咚,熱鬧非凡。當地群眾為了祭神還願,請不起大戲班,槓天神劇班就尤受歡迎。

“槓天神”這些戲您知道嗎?(二)

使“槓天神”傳承下來的,是一個戲班班主劉志明。1941年,劉志明在飾演《張郎休妻》中的郭三姐把眼睛哭瞎後,為了傳承發揚,他招收了一班學員,才得以把這一劇種保留至今。發現“槓天神”並一直致力於該劇種研究的龔國強說:“當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動盪,另有梆劇、曲劇等大劇種盛行,加上老藝人相繼去世,演出舉步維艱,1947年戲班宣告解散。”

“槓天神”這些戲您知道嗎?(二)

《張郎休妻》一劇的成功演出,可以說,起到了該地方劇種的形成作用。全劇廿三折,能演一個多月天。每場的演出臺詞一部分是“死詞”(即傳授教唱的詞句),一部分是加進即興的方言俚語和巧妙的揉進一些當地婦女群眾熟悉的佚事或村名、地名,以喚起群眾的共鳴,使本來就很悲悽的一齣戲,更顯得親切感人。因此,每到一處,必演該劇,周圍村莊輪流寫唱,成為藝人們謀生之臺柱戲。正像藝人們說的那樣:“演三小,唱三小(即三小戲),土話土語不可少;省行頭來省戲裝,花面卷子吃著香”。這輕便靈活、鄉土氣息濃郁的藝術形式,在當時,正是一個小劇種求生存的必由之路。這種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藝術形式,的確給這一劇種帶來了一個時期的繁榮。同時,也正是由於僅僅拘泥於這種藝術形式(如只演三小戲,服裝、導具、樂器的簡陋等),而導致了這個劇種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逐漸走上沒落的境地。

“槓天神”這些戲您知道嗎?(二)

劉敬州,男,漢族,1937年8月生,河南新蔡縣佛閣寺鎮槓天神劇團藝人,槓天神戲第三代傳人。幼時受其父影響,開始學習槓天神戲。主演過《張郞休妻》等。

“槓天神”這些戲您知道嗎?(二)

2004年10月29日,河南省舉行首屆優秀民間戲曲會演,由劉敬州所演的“槓天神”曲目一舉榮獲最高榮譽獎——金鼎獎、特別貢獻獎等6個獎項。2005年6月,“槓天神”被列為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面對榮譽,劉敬州深知自己雙肩所擔負的重量,他又開始著手組班,目前會唱“槓天神”劇種曲目的演員已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18人。劉敬州據此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