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門頭貼“花花”

“二十八,貼花花。”“花花”即春聯,許昌人對春聯有濃厚的感情。一方面,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是對來年好運的期盼;另一方面,過春節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的表現。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手段。

新婚之家要送年禮

債主不能登門討債

1933年出版的《許昌縣誌》記載:“臘月二十七、二十八等日子,家家貼春聯。新婚之家送年禮,忙迫不少休。”

《許昌縣誌》又載:“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貼春聯、門神、年畫、剪紙。春聯多是喜慶吉利的聯語,貼在門框或門心,傢俱、器物上貼吉利貼或小春聯,如水缸上貼‘川流不息’,床上貼‘身臥福地’,箱櫃上貼‘衣衫滿箱’,槽上貼‘槽頭興旺’,大車上貼‘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樹上、牆上貼‘抬頭見喜’、‘吉星高照’,院內貼‘滿園春光’。此外,還在小件東西,如水罐、盆、犁、耙上貼‘福’、‘祿’、‘大吉大利’等吉利貼。門神多是秦瓊、尉遲恭或鍾馗的圖像。年畫以五穀豐登、喜慶有餘、福祿壽喜為主,還有歷史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相傳貼出春聯表示已經準備好過年,討債人不能上門討債。”

現代春聯印刷品居多

市民懷念手寫春聯

“現在的春聯都是印刷品,不如手寫春聯有意思!”2月14日,家住市區毓秀路的市民李玲說,她小時候,寫春聯、貼春聯、比春聯是很讓人高興的事。

現在,家家戶戶貼的都是內容雷同的春聯,這種毫無個性的春聯讓人覺得乏味。李玲的老家在鄢陵縣,她的父親是村裡少數幾個“文化人”之一。每到年底,村裡來她家求寫春聯的人絡繹不絕。她的父親來者不拒,樂此不疲。不過,每年臘月二十八的第一副春聯總是留給自己家。父親寫好了,李玲拿上糨糊,在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中把對聯貼上,那種快樂讓她回味很久。

貼春聯

上聯在左,下聯在右

王建民老人今年70歲,以前常自己寫春聯。說起如何貼春聯,他說,按中國古代以“左”為尊的規定,對聯的上聯貼在“左”邊(這裡的左邊指背對門的時候)。貼對聯時,因為要面對著門,所以一般可遵循這個順序:上聯貼門右側,下聯貼門左側。

王建民說,一副春聯不僅是迎春的吉祥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家庭的文化程度。一些喜好春聯但又不甚瞭解春聯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區分上下聯。其實很簡單,貼對聯已經有了統一的方法,就是上聯收尾的字一般是仄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三聲或四聲;下聯收尾的字一般是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或二聲。比如“生意興隆通四海”是上聯,“財源廣進達三江”是下聯。從音韻學的角度分析,這樣讀起來有抑有揚,悅耳動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