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年輕的明武宗朱厚照猝死,時年三十一歲。這位信任宦官奸佞,從小自由不羈,巡北邊,下江南,沉緬豹房,極具個性色彩的一代帝王走完了他的荒誕人生。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明武宗像

《明史·本紀第十六·武宗》中記載如下“乙丑,大漸,諭司禮監曰:‘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丙寅,崩於豹房,年三十有一。”《明武宗實錄》卷197中記載,朱厚照臨終前遺命“朕疾殆不可為矣,爾等與張銳可召司禮監官來,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其與內閣輔臣議處之。”

明武宗死後最緊急的問題就是確保新君即位,但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又沒有兄弟(曾有個弟弟朱厚煒,三歲時夭折),年輕時耽於遊樂,也沒有提前指定接班人,直接導致了皇位交替之際出現空窗,這是明朝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空位危機。當時的大明帝國內外交困,社會矛盾尖銳,皇宮之內也並不太平,明武宗在位時期,前有宦官劉瑾專權,後有佞臣江彬亂政,統治階段內部的矛盾也是危機重重。

根據明武宗的遺詔,當時皇太后張氏(明孝宗之妻)、內閣首輔大臣楊廷和和宦官勢力等人迅速聯合起來。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明孝康敬皇后像

《明武宗實錄》卷197中記載“是日,傳遺旨諭內外文武群臣,曰朕疾彌留儲嗣未建,朕皇考親弟興獻王長子厚熜年已長成,賢明仁孝,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按照明朝慣例,太后是不能直接干預朝政的,但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才破例讓張太后代行皇權了,由此可見,當時的張太后奉遺命主持國政的合法性無可置疑。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楊廷和像

其實,在皇位繼承人的選定上,楊廷和等人是早有準備的。因為在正德十六年正月時,明武宗在舉行郊祀大典時就突然吐血,身體就不行了。”楊廷和知道明武宗沒有後人,一旦去世,就會面臨皇位危機。因此,他與張太后和宦官張永等人,就已經集體為明武宗的駕崩做了打算。當然,明武宗本人也知道沒有皇位繼承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對於誰能解決這一問題他心裡也很清楚,也就出現了遺詔中讓張太后、楊廷和以及司禮監共同處理這件事的安排。

選立新君一事,張太后是擁有最終決策權的,而楊廷和僅有議政權,也就是負責出主意的。當然,楊廷和的決策並非是他對朱厚熜有什麼偏愛,這只是他去執行傳統宗法禮制的必然結果。於是也就出現了楊廷和拿出《皇明祖訓》及草擬好的遺詔,對宦官谷大用和張永說:“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這樣在張太后懿旨同意之後,皇位繼承人的大事就這樣定了下來,第二天,迎接朱厚熜的使臣就出發了。

在新皇帝到位之前,實際上張太后和楊廷和等人攝政近四十日,在張太后和司禮監的支持下,他們首先排斥了明武宗時期的佞臣和九卿。這一時期,閣臣的地位和作用迅速得到了提高和增強。明武宗在位時期,受宦官劉瑾等的影響,內閣的作用形同虛設,毫無作為,而這次攝政楊廷和等閣臣們自然也不會放棄。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宦官勢力

面對依然強大的後黨、宦官勢力,內閣勢力實際上是與張太后、司禮監妥協的結果。比如在決定誰去湖北安陸迎接新君人選的問題上,楊廷和等人在面對司禮監的強勢干預,就選擇了妥協。在《楊文忠公三錄》的《視草餘錄》一卷中記載“予遂言內閣遣官蔣冕、魏(英)雲:“谷哥(指谷大用)你去。”又云: “韋家(指魏霦 )你也去,駙馬命崔元。”予言:“見任大臣中武臣須皇親定 國公徐光祚,文臣須禮部毛澄。”尚書諸公皆應曰:“諾。”谷(大用)之遣,”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在剷除江彬勢力時,內閣也是依靠宦官張永等人,確保了逮捕計劃的順利實施。平虜伯江彬是提督諸營軍務併兼管東廠及錦衣衛,進入空位期後,江彬失去了擅權亂政的政治資本。《明史·列傳》第195卷《佞幸》一篇中記載,“及帝崩,大學士楊廷和用遺命,分遣邊兵,罷威武團練營。彬內疑,稱疾不出,陰布腹心,衷甲觀變,令泰詣內閣探意。廷和以溫語慰之,彬稍安,乃出成服……事竟將出,中官張永留彬、鐩飯,太后遽下詔收彬。……籍彬家,得黃金七十櫃,白金二千二百櫃,他珍珤不可數計。”江彬的伏誅,依託的是張永的力量,《西園雜記》中記載:“中官張永受密旨,即擒(江)彬於後載門。”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錦衣衛

雖然江彬勢力不一定有預料的那麼強大,但這次清除計劃在太監們的支持幫助下,卻著實提升了楊廷和等閣臣們的政治資本,抬高了自己的地位。這無疑有益於當時政治形勢的穩定,也為明世宗朱厚熜帝位鋪平了道路。

整個皇位空窗期內,皇太后、宦官和內閣大臣們即矛盾又聯合的共同攝政,順利地完成了皇位更迭,朱厚熜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一日到達北京城外良鄉,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蕩蕩天子一命嗚呼 未留子嗣 堂堂大明帝國皇位竟然空了三十八天

後來,楊廷和還在草擬明世宗的即位詔書中,列舉了79項80多條革除前朝弊政的內容,在經過內廷司禮監的批紅流轉之後,詔書最終得以批准。此舉,也確實起到了除舊革新的作用,不過懾於宦官勢力的強大,其中有關宦官的要害問題,例如鎮守中官害政等方面還是被剔除了。

應當說,這次危機中,皇太后、宦官和內閣三股勢力聯合,集體為世宗順利登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使得明朝的這次皇位危機得以化解,穩定了正德末年的混亂局勢,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分裂和內戰,為改革朝政,重振明朝邁出了關鍵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