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竟由一位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所作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伴着这首雄浑高亢、悲愤哀婉的《松花江上》,我们刚刚送走“九一八”纪念日。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首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情真意切地唱出了对东北故土的眷念和对侵华日寇的刻骨仇恨,伤心断肠唱出了当年三千万东北同胞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创作者却是位一生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张寒晖。

张寒晖,原名张蓝璞,字含晖,1902年5月5日出生于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曾学习于北平人艺剧专,在著名音乐家赵元任教授指导下学习。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组织剧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来到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任教。

在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激起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他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他的友人姚一征说:“当歌曲写完后,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竟呜咽地哭了。”《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1936年底,蒋介石飞抵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月11日,西安爱国青年赴临潼请愿,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以防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很快,数千学生同声合唱,悲壮的歌声令人肝肠寸断。张学良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我们已经很难知道《松花江上》对当时张学良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冲击,但紧接着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于沉睡中惊醒的中华儿女,从心底里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抛头颅,晒热血,毅然奋起,英勇抵抗,历经14年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松花江上》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与《松花江上》的广为流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寒晖本人当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为人所知。当年歌曲《松花江上》发表时,他谦逊低调,不图名声,并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坚持冠以‘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或注以‘佚名’。随着《松花江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西安的国民党宪兵下令追查歌曲的作者,也正因没有署名,张寒晖才又一次躲过一劫。

1941年8月,张寒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年3月11日病逝延安,年仅45岁,长眠于宝塔山麓。除《松花江上》外,他还创作了《游击乐》《去当兵》《军民大生产》等70多首抗战歌曲,被誉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张寒晖去世后,陕甘宁边区文协决定搜集编印他的歌集,由他的学生、同事等一起用回忆的方法将他创作的歌曲一首首忆唱出来并记谱,整理成集,油印成册。1950年,西北文代会召开期间,改为铅印出版的这一歌曲集,成为向大会献礼的主要作品之一。至此,在《松花江上》问世14年后,大多数人才知道《松花江上》等歌曲的作者是张寒晖。2002年,在纪念他诞辰百年之际,在西安大雁塔旁边的他曾战斗过的地方—陕西师大附中校园,树立起了他的半身雕像。

歌声是时代的旋律。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那段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感受无数仁人志士同仇敌忾的血性豪情,从历史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谨以此文,深刻缅怀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竟由一位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所作

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竟由一位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所作

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竟由一位从未到过东北的河北人所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