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著裝也發生著巨大變化。著裝已不再像過去僅滿足生理的需要,而今呈現出了多元需求的特徵。著裝又與人的性格密切相連。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卡清末期間,代縣人是怎麼穿衣服的。

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清末,平民男子平時上穿大襟襖,下穿大檔褲,褲端用小帶紮緊,腰間束腰帶。若遇婚假做客,才穿長袍。富商、士紳平時才穿長袍短褂。平民婦女上穿挽袖大襖,大襖圍邊鑲五分寬的絲邊,在大襖袖上再附一個挽袖。勞作時換作小襖。褲子較短,褲腿窄,下邊用膝褲裹住。膝褲是一塊長方形的布料,長約一尺,寬約一尺二寸,四圍鑲邊。用三條帶分三段將膝褲紮在膝下,襖肥褲短。如遇婚嫁作客,則穿裙子。富家女子與貧家女子的衣褲樣式相同,肩頭披華麗的緞“油領”,平時亦穿八幅羅相或展裙,娶親送親則穿對襟敞筒襖。衣料,平民多用竹布,真青布、土布,富戶則用宮綢、寧綢、禹林緞等。

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民國年間,衣著的貧富差異亦很大。衣料,一般平民只穿阜平、平山(均系河北省)小布,俗稱“土布”;小康之家土布與“洋布”參半,很少用絲綢呢料。富有人家則多用呢料、綢緞、皮裘和各種應時的“洋貨”,如法國緞、違心縐、緞背縐、直貢呢、禮服呢等。一般農家,男人復穿對門短衫,婦女穿有大襟的短衫,均綴挑結釦。男女均穿大檔褲。上白下藍,單調簡樸。冬裝多穿黑、藍色襖褲,用白土布自染。白茬或掛麵羊皮襖褲,為少數富裕農家男人穿著。每逢過年做客,穿件布料長袍,即感榮幸。極貧窮人家,冬去夏來,拆棉為單;夏去冬至,絮單為棉;一件衣服穿多年。俗語有云:“老虎下山一張皮”;“新三年,舊三年,補補納納又三年”。富有之家,男人穿長袍馬褂,婦女著衣裙、旗袍。

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多數農家仍穿傳統的中式服裝。高躲紅,海昌藍市布服裝即為農村姑娘的嫁收。職工、幹部、學生開始穿制服。到七十年代衣著差異目漸縮小,無論工、商、農、幹、青壯年皆穿各種制服,傳統的中式襖褲漸被淘汰。八十年代前後,經濟條件較好者爭購時裝。童裝、女裝的變化更為顯著,連衣裙、緊身衣、登山服,風雪衣,西裝、套服已為城鄉婦女習見衣著。衣料日趨高級,無論城鄉,六十年代所用的斜紋、卡幾、棉花達呢至今已極為少見,代之為各種化工纖維製品,毛料、呢絨等。

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清末時的代縣農村人,原來這麼穿衣服,跟現代人可真是不一樣

大家有沒有聽過自己的爺爺奶奶提起自己年輕時期的穿衣打扮,或者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是怎麼打扮的呢?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