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菜網劉傳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助農增收降本增效

2018年11月7-9日,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烏鎮舉行,來自全球的互聯網大佬們共同探討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作為中國餐飲供應鏈傑出服務商,美菜網創始人兼CEO劉傳軍也應邀出席本次大會並參加“企業家高峰對話:新時代的數字經濟”論壇,他表示,美菜網通過實踐數字經濟,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革農產品供應鏈,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成本,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長期的高速發展之後,已經變得不可持續。過去粗放、以大量資源消耗為代價的高速發展必須向依靠技術和模式創新的高質量發展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數字經濟已成為重要推動力。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2017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也意味著,數字經濟也成為從上至下全社會的共識。

美菜網劉傳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助農增收降本增效

“數字經濟使上游端信息、技術、資金都得到了改善。對於下游端,滿足了其定製化需求,節約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劉傳軍表示,美菜網正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新升級農產品供應鏈,服務農業,聯通城鄉。

美菜網的B2B電商模式是農業互聯網化、數字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順應了農產品流通對互聯網的迫切需求。其通過自主研發移動電商平臺,自建倉儲、物流、配送體系,創新升級了農產品供應鏈,一端鏈接田間地頭,一端鏈接城市餐桌,業務覆蓋全國200個城市,累計服務過商戶200萬家,實現農產品從地頭到餐桌高速的流通。

助力農民增收

自古以來,農民就是弱勢群體,“看天吃飯”“物賤傷農”是他們的心頭之痛。但實際上,農民不是不想種地,而是他們辛苦收穫的農產品時常賣不出去得不到預期的報酬,“年年種地年年痛,辛苦一年白折騰”。尤其是近年來農作物滯銷的矛盾加劇,一方面是農民辛辛苦苦的付出,一方面是低廉的收購價,農民最怕的就是豐收年,這樣的話蔬菜的收購價只能在幾毛錢一斤。

美菜網劉傳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助農增收降本增效

以蒜薹為例,雖然今年豐收了,但農民卻喊著不如不種,還有一些農民直接將蒜薹倒在馬路上,也不進城賣掉,原因就在於,每次蒜薹剛上市的時候,產區都會面臨著供大於求的狀態,就算是價格降低也很少有商販過來回收。如果農民自己拉到城裡賣,並不知道哪裡可以合法販賣,畢竟隨意擺地攤是要被處罰的。

菜農賣不掉,城裡人嫌太貴,目前的蔬菜市場似乎一直都有這樣的困擾。

美菜網CEO劉傳軍曾經也面臨過這樣的困惑。2015年,他回老家發現當時的玉米一斤只賣9毛,而早在1997年玉米就已經賣到了8毛5一斤。近二十年間,農業種植的成本已顯著提高,而田間地頭的農產品價格卻幾乎“原地踏步”。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在於小農經濟的侷限,農民收穫的農產品不知道賣到哪裡去,又或者生產者的受益被傳統流通方式一層層擠壓,農民只能拿到很少一部分錢。劉傳軍認為,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最核心的問題是要變革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方式。

具體來看,美菜網的做法是藉助互聯網的力量,一端鏈接田間地頭,一端鏈接城市餐桌,通過匯聚商家對農產品的需求,把農民的地集合起來,搞規模化生產,告訴農民去種什麼,只要農民生產出的產品滿足質量要求,美菜網就能賣出去,讓農民多賺錢。

有了這種訂單式的農業模式,農民由此不再需要每日趕早市賣食材,也不再需要擔心由於運輸困難、售賣渠道單一、天氣原因等等而導致的價格壓榨、農作物囤積無法售出。

美菜網劉傳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助農增收降本增效

田元霞今年60多歲,是湖南省華容縣梅田湖鎮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民。由於老伴體弱多病,兒子在外打工,操持農活的重擔完全落到她的身上。農民種地看天吃飯,加上銷路不穩定,田元霞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一畝地收入不到1000元。後來她和村裡160名農民結轉土地加入華容縣恆恩蔬菜種植業合作社,長沙美菜與華容縣恆恩蔬菜種植業合作社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讓農民真正做到選得對、產得出、賣得好。

對於像田元霞這樣的家庭來說,美菜蔬菜直供基地已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現在年收入2-3萬元,解決了老伴所有的醫藥費開銷,還能照顧家,在家門口打工就是好!”田元霞說。

隨著美菜業務的發展,更多傳統農民享受到農業互聯網的紅利,成了新農人。

改革供應鏈,降本增效

眾所周知,餐飲行業的命脈在供應鏈。

餐飲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原材料成本是餐飲企業的最主要支出,佔收入的比重為30%-50%。食材從農田到餐桌經歷了紛繁複雜的過程,需要食材供應商進行多層級的銷售,其中的流通環節越多,食品冷藏和流通成本就越高。除了比較大型的餐飲公司可以拿到相對低廉的價格,佔絕大多數的中小餐廳食材採購費用都是比較高的。

與此同時,在傳統採購的過程中,採購人員拿回扣、物流損耗、缺斤短兩、分量不足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傳統餐飲經營者。這無形中又加大了餐飲經營者的運營成本和生產成本。

可見,原材料的採購成本直接影響了企業利潤,理所當然,控制採購成本就成為了餐廳內控的核心。

而以互聯網為依託的食材採購B2B電商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以美菜網為例,通過壓縮中間環節,規範農產品的標準化,形成產品的規模化,按日期進行先進先出作業,不僅規避了商品超期損耗問題,而且讓餐廳擁有穩定的供貨渠道,產品售後有保障,既大大地降低了餐飲行業的採購成本,也減少了企業的運營風險。

餐飲企業還可通過商城或者APP查看各種蔬菜水果、禽肉蛋類、冷凍海鮮等生鮮產品和非生鮮類產品的詳細價格。除此以外,既有送貨之前專業人員的驗貨環節,又不失退換貨的保障。既實現了產品價格的透明化,又實現了產品質優與量足的保證。

美菜網劉傳軍:優化農產品供應鏈 助農增收降本增效

餐飲連鎖品牌kao鋪是美菜網的典型客戶,在雙方達成合作後,kao鋪將美菜的ERP接入了自家系統,無論哪家門店,無論缺什麼菜品,都可以根據ERP顯示的數據在美菜上直接下單,由美菜直接配送。kao鋪通過與美菜網合作,順利實現輕模式運營,如今,kao鋪已在全球開了284家門店。

在傳統的餐飲採購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市場誠信與餐飲採購信任的博弈。而透明化的採購模式,完善的售後服務體系,讓誠信的難題迎刃而解。

美菜合理應用大數據和標準化管理,減少了人工成本和人為錯漏,減少了運輸過程的損耗,通過互聯網彌補了傳統餐飲採購中存在的弊端,收到了省時省錢省力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見,在新零售餐飲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餐飲企業和供應鏈的“聯姻”,有助於實現利益最大化。

總體上看,美菜網通過改革農產品供應鏈服務,既使得農民增產增收,同時要提升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效率,降低農產品上行供應鏈運營成本,真正做到了“降本增效”,即在保持產量穩定或提升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整體的利潤水平。

大數據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

還是回到前面的話題,地裡的蒜薹跌得要死,市場裡的蒜薹貴的要死。這冰火兩重天的狀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個現象暴露出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農業信息的不對稱,農民摸不透農產品的市場價格走勢,導致供需嚴重失衡。更可怕的是,現在,農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還相當常見。

要解決這個問題,把橫亙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屏障打破,就需要農業大數據。通過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再根據以往的數據結合當季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準確的推測出未來產品的市場容量、需求量、價格等信息,走出“穀賤傷農”等現象的怪圈,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在消費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價值和威力就已經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驗證,而在接下來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數據的價值將會更加顯現。有評論認為,作為2B的產業鏈大數據的價值,遠遠高於2C個人大數據的價值。有了產業大數據以後,就有了產業鏈的底牌,有了優化改造產業鏈的基礎,有了實現數據資產化的依託,有了將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進一步發揮作用的空間,真正有了產業供應鏈賦能的基石。國家支持以供應鏈革新為核心進行產業升級,產業供應鏈大數據的價值就體現在其中。

作為農業產業互聯網的代表企業,美菜網在大數據上實踐上也不遺餘力。劉傳軍介紹到,美菜網平臺會根據月度、季度或年度菜品熱銷、滯銷數據形成完整的數據鏈,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需求完善大數據分析報告,形成可視化的數據模型,幫助農民朋友實時瞭解農產品行情,不再盲目耕種,而是知道要在什麼時間種什麼,怎麼種,賣給誰,怎麼賣上好價錢,降低滯銷風險,保障農民種植作物的產銷利潤最大化。此外,在物流和冷鏈方面,美菜網嫁接了大數據應用,降低損耗,確保運送效率最高。同理,大數據同樣能賦能中小餐廳,通過數據分析出消費者需求、口味、趨勢等,及時進貨推出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