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級別分9品,現在公務員分幾級?

品是用以表示官員級別高低的標誌,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選擇制度。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別評定為9等,以備選用,稱“九品”,後來將在職官員的尊卑也分9個等級,亦稱九品。

北魏時期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把每品分為正與從,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上與下,把最初的9個等級發展成30個等級。其排列順序為: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從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從九品上、從九品下。

這種等級區分,隋唐以後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廢,只是各代略有差異。唐、宋時期的武職,從第三品起分上、下級,形成武職32個等級。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與從的辦法,正與從不再分上下,且文職與武職相同,形成整齊劃一的從正一品到從九品的18個品級。金代較為特殊,把第三品到第五品的正與從各分為上、中、下三級,形成42個品級。元、明兩代與金代基本相似。

官員的品級與實任官職一般都相互對應。以清代為例,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六部尚書或總督為從一品,各省巡撫為正二品,布政使為

從二品,知府為從四品,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知縣為正七品,縣丞為正八品,主簿為正九品,典史為從九品。在封建社會里,只有九品之

內的官員才稱“官”,也稱“流內”,九品以外的辦事人員稱“吏”,也稱“流外”或“未入流”。品級較高而任實職較低的官員稱“行某

某官”,品級較低而任實職較高的官員稱“守某某官”。

----------------------------------------------------------------------------------------------------

在當代中國,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二十七級。

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與級別的對應關係:

(一) 國家級正職:一級

(二) 國家級副職:二級至四級

(三) 省部級正職:四級至八級

(四) 省部級副職:六級至十級

(五) 廳局級正職:八級至十三級

(六) 廳局級副職:十級至十五級

(七)縣處級正職:十二級至十八級

(八) 縣處級副職:十四級至二十級

(九) 鄉科級正職:十六級至二十二級

(十) 鄉科級副職:十七級至二十四級。

綜合管理類公務員與級別的對應關係:

(一) 巡視員:八級至十三級;(相當於正廳局級)

(二) 副巡視員:十級至十五級;

(三) 調研員:十二級至十八級;(相當於正縣處級)

(四) 副調研員:十四級至二十級;

(五) 主任科員:十六級至二十二級;(相當於正鄉科級)

(六) 副主任科員:十七級至二十四級;

(七) 科員:十八級至二十六級;(本科生大專生)

(八) 辦事員:十九級至二十七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