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仲:發生在元帥林的奇聞軼事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元帥林航拍

在距離撫順市區東約35公里處,有一個名字叫作高麗營子的村莊。它前臨鐵背山,後倚蓮花山,渾河從村口靜靜地流過。特別是這個村莊與聞名於世的元帥林近在咫尺,因而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丁酉雞年,立夏剛過。天氣晴好,微鳳和煦。我乘車專程來到高麗營子村,拜訪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宋澤民。他生於斯長於斯,曾經擔任過撫順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專門對鐵背山至石門嶺一帶,渾河兩岸的古代文化遺存進行過縝密考察,因而對本地的歷史沿革、山川風物、習俗禮儀和民間掌故,可以說了如指掌,爛熟於心。

我們年齡相仿,情趣相投,雖然初次謀面,卻是一見如故。老宋沏了一壺碧螺春茶,同我一起坐在柳樹的蔭影下,娓娓講述了幾個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

朱家媳婦被譽為“可得依”

那是1928年10月底的一天,天高氣爽,雲淡風輕。張學良、于鳳至夫婦及張作霖的五夫人壽懿,偕同張作相、湯玉麟等東三省軍政名宿,來元帥林勘察巡視,以作選取陵址的最後定奪。

原來,1928年6月4日凌晨,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乘坐專車從京返奉途中經過鐵路的交叉樞紐三洞橋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死,釀成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張氏家屬為儘早選定陵地,以讓張作霖入土為安,遍察各地名山大川,最後選擇元帥林作為安梓之地。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元帥林石刻

撫順軍政當局對張學良的到來極為重視,將全縣軍警悉數派往交通要道擔任警戒。在元帥林火車站通往所選陵地的土路上,簡直是五步一崗,十步一哨,荷槍實彈,戒備森嚴。附近村民聞訊後紛紛趕來,以一睹這位風流倜儻少帥的尊容,可是均被軍警據之於十丈以外。看來當局生怕皇姑屯事件重演,對張學良這次撫順之行是格外謹慎和小心了。

正當張學良一行浩浩蕩蕩地行走在土路上時,突然,一位普通的中年農婦,竟然衝破軍警重圍,如同旋風般跑上那條土路,跪在張學良一行人的跟前。周圍的軍警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驚呆了,等緩過神來前去驅趕那位農婦時,張學良停下腳步,向軍警揮了揮手,命令道:“你們退回去!”然後對農婦和顏悅色地說:“大嫂,您快站起來,有話慢慢講。”那位農婦仍然跪在地上低著頭,說:“俺婆家姓朱,就在高麗營子村水龍臥屯居住。全家依靠租種幾畝薄田為生。一年忙到頭,吃的不像吃的,穿的不像穿的。”說著,眼淚便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張學良好言相勸道:“有啥困難您儘管說。”那位農婦用衣袖揩了揩淚水,接著說道:“俺們村的村民聽說,要在俺這地方給張大帥修建墳塋,都心急如焚,寢食難安。”“你們究竟擔心什麼呢?”“就怕圈佔了耕地,打了俺們的飯碗!”這時,張學良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用雙手將那位農婦攙扶起來,說:“大嫂,請您和家鄉父老放心,這次給家父建陵,儘量不佔用農田,實在需要佔用的,將給予優惠補償。”那位農婦這才轉憂為喜,但仍心有餘悸地問道:“少帥,您的話當真?”張學良擲地有聲地說:“大嫂,請您轉告父老鄉親,就說學良的話肯定算數。我敢保證,只要我人在,用不了多久,大家住的草房就會變成瓦房,吃的粗糧就會變成細糧。”說完,張學良向那農婦招了招手以示道別,便率領手下一行人向著密林深處走去。那位農婦站在原地久久地凝望著張學良的背影,兩行熱淚順著面頰簌簌地流淌下來......

朱家媳婦不畏權勢,敢於面見張學良的大義善舉,就像一陣風似地在十里八村傳開了。時過不久,村民自動召集大會,對朱家媳婦有膽有識、為民請命的行為,進行了公開表彰,並命名為“可得依”,滿語意為“勇敢的女人”,與努爾哈赤時代的“巴特魯”相似。這是滿族最高的獎賞和榮譽。

張學良果不食言,在修建張大帥陵寢時,基本不侵佔群眾利益,並且為當地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使大家的生計得到一些改善。

朱家媳婦也一如既往地侍候公婆,相夫教子,操勞家務,參與農活,成為遠近聞名的持家能手。她一直生活在高麗營子村水龍臥屯,於1960年夏因病辭世,享年76歲。出殯那天早晨,太陽格外明亮。送葬的隊伍排有半里地長,以寄託對這位普通農婦的感念之情。

她的棺槨埋葬在蓮花山的一處坡地上,接受著陽光的溫暖和大地的撫慰。

晃盪石一波三折的命運

在高聳陡峭的鐵背山巔,有一尊奇異拙樸的倒錐形巨石,氣勢巍然地豎立在一塊石灰岩石座上。不知多少年以前,就有當地村民進山砍柴和採藥,偶然發現這尊巨石有一種特異現象:用手輕輕地一推,或者被風柔柔地一吹,往往會微微地晃動。久而久之,方圓百里百姓均知道,鐵背山頂立有一尊晃盪石。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晃盪石

1928年10月30日,少帥張學良率領家人和高官,在周姓風水先生的引領下,勘察地形,觀看地勢,探測河水,最後攀登上鐵背山。張作霖極為寵愛的五夫人壽懿,看見顫動不已的晃盪石,眉頭緊蹙,思量很久,便對張學良說:“元帥林確實是塊風水寶地。但就是這塊晃盪石似有不妥,若讓張家江山永固,就得設法將其焊牢。”張學良覺得這話很有道理,立刻對周姓風水先生說:“請找人無論採取什麼措施,想方設法讓該石今後不再晃動。”

第二年5月中旬,元帥林建陵工程奠基,開始動工興建。第一項施工任務就是處理晃盪石。工程隊伍將洋灰、沙石、清水等建築材料,硬是用肩膀扛上鐵背山頂,採取混凝土澆注的辦法,終將自古以來就晃動的巨石,牢牢地凝固在作為底座的石塊上。然而,這尊巨石所處位置,卻成為整個園區中軸線的座標。

這項建陵工程招募工人1200餘名,耗資1600萬元,歷時約兩年半時間,使整體建陵工程初具規模。就在這時萬萬沒有料到,日本軍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凌晨,在奉天北大營發動了武裝事變,並悍然向東北全境發動了法西斯侵略戰爭。致使接近尾聲的元帥林工程被迫停建,張作霖遺骸長期寄存於瀋陽珠林寺,直到多年以後,才在張氏舊交張景惠同各方面斡旋之下,移運於遼西錦縣石山鎮驛馬坊村,於原配夫人、張學良生母趙春桂合葬。1984年8月,錦州市人民政府將張作霖塋地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雕一花崗岩標牌立於園中,陰刻魏碑體五字:張作霖墓園。

日曆一頁一頁地翻閱過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飛奔。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土崩瓦解,元帥林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黨和政府投入鉅額資金,於1954年4月開工,1958年9月竣工,建成大夥房水庫。雖然元帥林的方城被庫水淹沒,但是,整個園區變成一座半島,環境顯得更加清麗和優美。接著,對元帥林所有設施,包括繚牆、雕像、石刻、階磴,恢復了原來的雄偉英姿和恢弘氣勢。很快晉升為國家森林公園和遼寧省著名風景區。此時,那尊晃盪石僅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卻在廣大遊客的視線中消失了。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1993年夏季的一天,國家林業部副部長董志勇、由遼寧省林業廳廳長許萬英、撫順市林業局局長劉慶儒陪同,到元帥林進行實地考察。當公園管理處一位領導向其彙報時,用手指著鐵背山頂說:“那個位置有一塊晃盪石。”並向他們介紹了這塊巨石跌宕起伏的經歷。董副部長饒有興味地聽完,望著鐵背山頂似乎在尋視什麼,不禁問道:“那怎麼現在看不見呀?”那位處領導無可奈何地回答:“現在都被樹木遮掩住了,砍伐樹木需要指標。”董副部長當即向省、市兩位林業部門主要領導徵詢意見:“你們是不是研究一下,將晃盪石周圍的樹伐掉,讓晃盪石露出廬山真面目?”於是,經過逐級報批,層層審查,方將43棵雜樹清除,晃盪石終於以嶄新的雄姿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當遊客手搭涼棚,眯縫眼睛,眺望鐵背山頂那尊晃盪石時,心中不免升騰起一種高山仰止之情。

空冢發現骨骸之謎

1984年春天的一天早晨,元帥林園區正在進行修繕。一個工人氣喘吁吁地跑來,向園林管理處袁處長反映:在寶頂空冢裡面發現了人的骨骸。

袁處長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事非同小可!於是,當即操起電話,直接向文化局局長韓國強彙報。韓局長立刻驅車趕赴現場,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仔細觀察和認真分析。

眾所周知,東北王張作霖的遺骨早已埋葬在錦縣的驛馬坊,再說,地井原來由青色的洋灰澆注,現在發現的卻是紅色的高標號水泥,況且,包裝骨骸的袋子裡,尚有5枚面值分別為1分、2分和5分的硬幣,經嚴格鑑定,均為1960年發行並且眼下尚在流通的貨幣。

王连仲:发生在元帅林的奇闻轶事

張作霖墓

韓局長當機立斷:十分明顯,這是一宗鳩佔鵲巢的事件。當即決定責成文物管理處宋澤民,將這一事件查個水落石出,並及時上報處理結果。

老宋接到此項緊急任務後,首先在高麗營子村進行一番摸底。他一家一家地走訪,與七八十位老人傾心交談 ,卻沒有獲得任何有價值的線索。爾後,他幾乎走遍遠遠近近的墳地,也沒有發現有關骨骸的蛛絲馬跡。此時,他覺得當地村民都有自家的墓地,不大可能將親人的遺骨埋進元帥林的空冢。於是,他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民工身上。

原來不久前,有一個工程隊進駐元帥林,對園區的關鍵部位進行修繕。於是,老宋專程去拜訪園林管理處袁處長,請其回憶在施工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袁處長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工人向我請假,說家有緊急要事,需要回家一趟,大約三四天就返回來了。”老宋感覺其中有些破綻,便掏出筆和本準備記錄,詳細問道:“此人姓甚名誰,家住哪裡?”袁處長翻開花名冊,找到那名工人的簡歷,說:“他姓張,家住瓦房店松樹村。”老宋一一認真記錄下來。

老宋第二天一早,便登上開往大連的特快列車,從瓦房店站下車,直奔松樹村,竟然很順利地找到了張某。老宋與他推心置腹地進行交談,並指明他的不當做法,給組織帶來的諸多麻煩,給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張某終於打消了顧慮,承認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原來張某的祖父在張大帥手下當過馬弁,時為八大金剛之一。當他了解到寶頂為一空冢時,便請假回家,將祖父的骨骸挖出來,悄悄地背到元帥林,偷偷放進寶床下面的地井裡,急三火四地和了一點水泥,把祖父的骨骸草草地掩埋住。張某天真地認為,祖父在天之靈藉助元帥林的風水,或許使其後代也能夠飛黃騰達。他本以為做得天衣無縫,還是露出了諸多馬腳。

老宋到鎮裡掛長途電話,直接向韓局長彙報,並表明自己的處理意見,當即得到了上級的首肯和鼓勵。於是,張某便跟著老宋來到元帥林 ,將祖父的骨骸揹回到原籍,重新安葬在自家的墓地裡。

張大帥陵寢發現骨骸之謎,就這樣終於得到破解而大白於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