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子“拍拖”,其樂融融,其福滔滔

與天子“拍拖”,其樂融融,其福滔滔

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寵信王振,曹吉祥、石亨,政治上深顯不足,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頗多。最後廢除了殉葬制度。整個在位期間,可圈可點。

朱祁鎮,明朝歷史上經歷最為豐富的皇帝,沒有之一。少年天子,由張太后與父親留下的賢臣早期輔佐,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甚至取得了穩定西南邊境的戰爭勝利,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麼有活力,未來充滿希望。而這種好的態勢,隨著賢臣與張太后的離世,而回歸平常。最終在土木堡之變中,飛灰湮滅。由高高在上的皇帝成為瓦剌階下囚,最終被遣返回國,成為更高高在上的太上皇,無權無勢,囚禁看押。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朱祁鎮會作為明朝第一位太上皇只到離世,也算是獨一份。結果,世事無常,囚禁看押的太上皇,居然莫名其妙的再次成為皇上,重登寶座,再次風光無限。重新上臺後,時而糊塗時而英明,造物弄人,在好不容易英明後,倉促離世,短短37年,就去與弟弟見面。

第一位太上皇,第一位被俘皇帝,兩次稱帝,宦官、佞臣、忠臣皆寵皆殺,獨一無二的永久標籤。

所有的這些,都源自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即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也成為明朝對北方蒙古,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的開始。輝煌近百年的明朝,真正進入守國時代。

而土木堡之變,絕對繞不開一個人,宦官王振。也就是與皇帝“拍拖”的人。

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滿腹經綸,後來又做了教官,自閹入宮。“狡黠”、善於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

可能大家對王振與英宗之間的關係瞭解不怎麼清楚。英宗繼位的時候,年僅9歲,在這之前,王振是作為皇太子及朱祁鎮的貼身讀伴的,說白了,就是朱祁鎮的男保姆加生活老師。年齡不到十歲的兒童,面對這個天天陪伴自己的老師和親人,自然而然的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反過來,做為老師和親人的王振,面對這個關係自己權利的皇帝,肯定會是百般呵護與關愛。因為,朱祁鎮就是王振的未來。

通過“拍拖”,王振其樂融融,利用英宗的絕對信任,在京城內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府邸。他還修建智化寺,為自己求福。大煽淫威,虐焰之熾烈已達頂點,王振就是這樣,利用手中權力,一面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鬚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則遍受賄賂,又大肆貪汙,家中財富越來越多。後來王振敗績,籍沒其家產時,僅金銀就有60餘庫,玉盤100多個,珊瑚樹高六七尺者20餘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

英宗也是其樂融融,年僅19歲,率領數十萬大軍,御駕親征,風光無限,威風無限。如果行軍過程中的種種錯誤指揮,不是王振操作的,而是來自皇帝個人的主意,那麼,做為王振來說,就是為皇帝背鍋,為無知愚蠢自大的皇帝背鍋。

王振其福滔滔,死後,沒想到還會被再次上位的英宗下詔為其正名,並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開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有此“拍拖”夫復何求,王振肯定是樂者走的。和英宗一樣,創造了數個第一,第一個專權的宦官,第一個被建立祠堂的宦官。三觀已毀。

英宗更是其福滔滔,因為有王振的背鍋,等到再次登位時,百官和百姓沒有過多的反對,甚至還有點歡迎英雄迴歸之狀。因為,當年年輕的皇帝,率領大軍北伐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討伐異族侵略,正義之舉。而造成全軍覆沒的原因,都是因為王振的迷惑,罪在王振。而且,英宗被俘,實屬為國受辱,所以,在感情裡,大明王朝的百姓和百官,是認可英宗的。這也為他順利再次成為皇帝打下了基礎。

與天子“拍拖”,真是其樂融融,其福滔滔。

世道輪迴,這種“拍拖”最終把明朝一步步拖入深淵,無藥可醫,做為布衣出身的太祖知道後,會有何良策?

或許明朝後世的君王忘記了,百姓的安居樂業,國家的國泰民安,才是“天子”真正的其樂其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