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除了塑料袋你还用啥打过啤酒?

青岛人,除了塑料袋你还用啥打过啤酒?

暖水瓶有了发挥余热的阵地

在青岛,喝啤酒究竟用什么样的器皿,打啤酒又该用什么器皿是颇有些意思的,青岛人喝啤酒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酒杯,而是不同的场合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器皿,盛酒、打酒、喝酒都是如此。

青岛演员黄渤有一次在青岛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一段台词被广泛传播,一句“哈起来吧”,成了青岛话的代表,也成了青岛人喝酒的时候必说的台词。不过,这“哈起来吧”却并没有说是喝一杯呢还是喝一瓶。

其实不仅是喝啤酒的时候,买啤酒的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在很多酒店或者啤酒屋,我们会看到有青岛人进得门来,跟老板说一声“来两个酒!”因为不知道是哪种容器打酒,自然这量词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于是就用一个最普通,最通用的“个”来带过。无论你这店是论斤卖的还是论扎卖的,甚至是论碗,一概如此。青岛素有四大怪的说法,啤酒装进塑料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和之前的众多打酒容器相比,这塑料袋虽是一怪,却并不是最大的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散装啤酒开始在青岛上市的时候,街面上其实用什么容器打酒的都有。

青岛人,除了塑料袋你还用啥打过啤酒?

“高中毕业那年,一群高中同学聚会,那次大概二十个人吧,喝了几十瓶瓶装的崂啤,散啤大概喝了一百多斤。去打酒的时候记得是用的家里打水用的‘水筲’,一个水筲应该能装四十斤酒,两个水筲八十斤,还动用了扁担去商店里挑回来的。大家从中午一直喝到下午三四点钟,两大桶酒不够了,又下去拎了一大桶。”今年已经五十多岁的老李说起三十几年前的这一幕还颇有场景感——一群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第一次放开酒量喝酒或许就是那一天吧,所以不知道每个人究竟能喝多少,只知道多多益善,于是一条扁担两个大桶,把平日里担水变成了去担酒。

“我在这个市场上卖了三十年的散啤,说起打酒这个事儿,确实挺花哨的。最初很多人都是用烧水的‘燎壶’,那一壶大概是五六斤吧,回去刚好灌满两个两磅半的暖水瓶。家如果离得近,回去直接灌到暖瓶里,喝着方便,还可以保温。那是最熨帖的。当然,也有干脆直接拎着暖瓶来打酒的,啤酒从大罐里直接接到暖瓶里,啤酒的温度保持的更好。”的确,最初很多人用暖水瓶来打酒,考虑的不仅仅是盛酒方便的问题,还有保鲜。不锈钢啤酒罐里的鲜啤酒温度大概在零度左右,在那个用冰箱都要考虑电费的年代,暖水瓶既然是家家必备,用来打啤酒既方便又有效。

青岛人,除了塑料袋你还用啥打过啤酒?

其实,即便是今天大部分人都用塑料袋打酒的时候,依旧有些老青岛人把酒打回家之后会灌到暖水瓶里,不仅是为了喝着方便,还是为了保温。

或许这已经是现在家庭里暖水瓶发挥余热的唯一去处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