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自打有了臺西鎮,雲南路就一直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這種繁華絲毫不亞於臺東的威海路。

繁華持續了接近一百年 ,在世紀交錯之際戛然而止。雖然道路兩側拔地而起了一片片高樓,人口數量並不比改造前減少多少,但是人氣卻一下子散盡了。剛開始搬進高樓的時候,老鄰居們還會互相串串門,走動一下,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對門搬走了,隔壁換人了,在一個大院裡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一個個也離去了,一切也就越來越淡了。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遠處的臺西鎮已是高樓林立

三十年多前,雲南路曾經一度是農貿市場,市場從北頭的西大森開始,向南一直延續到東平路路口,後來甚至延展到了西藏路口。(很多人質疑雲南路的走向,記得在《西鎮記憶(1)》中曾經說道,西鎮和東鎮的道路是與自然方向形成了一個45°的夾角的,所以雲南路嚴格上講是西南—東北的走向,但在西大森一段轉了個彎,更接近南北走向。)

雲南路很寬,在當年的華人區規劃中,德國人特意將街道的尺度縮小了,所以大鮑島大部分的道路都只有六到八米,華人區中唯有云南路達到了十幾米的寬度。這應該是和雲南路承擔著從鐵路貨場到團島的交通有關吧,畢竟團島一直都是青島的海防要塞。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青島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主要就是裡院,很多人認為裡院就是大雜院,是比較低檔的住宅,其實這是錯的,裡院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應當屬於當時的中等收入階層所居住的,那時候裡院的租金一般一間月租在2-10元,從一些對二三十年代市井描述的小說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那時候一般的人力車伕的月收入大約就在10塊錢左右,所以按照這樣的標準算下來,那時裡院的17平米的一間房,租金應當相當於今天的1000到5000之間吧。雲南路是青島裡院比較集中的地段之一,但是基本上是以中低檔的裡院為主,月租金大約在2-4塊之間,所以居民多數是普通的白領和中小業主,教師等等。

和大鮑島的裡院有些不同的是,雲南路的裡院雖然也是一層用作買賣鋪面,但是因為整體的繁華程度不能和大鮑島同日而語,所以往往北面的門面經商的就少了許多。再一個不同點就是這裡的裡院出現了一些錯層的情況,因為是建在西嶺的山地上,所經常會有前後院高度不一的狀況,往往前院的一樓和後院的二樓相平。

印象中從廣州路路口開始,路西的裡院一層全部都用作了商業用途,由北向南電器店、五金店、化工店、綢布店,基本上每個品類都有,一應俱全。八十年代以前形成的這種商業格局實際上是在公私合營後通過計劃經濟調控的結果,在那之後這些國營商店慢慢的開始淡出市場,越來越多的新商業替換了進來。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東平路和雲南路的路口是最值得一提的,路南是紅旗電影院,自從天成戲院拆掉之後,以後 的幾十年裡紅旗電影院和二七劇場就是西鎮最後的影院了,從小學到中學,學校包場的電影都是在這裡看的。路北則是萬年青照相館,印象中這幾乎也是西鎮的唯一了,小學畢業和中學畢業的證件照都出自這裡,初中畢業的時候關係最好的六個同學在這裡拍過合影,至今還躺在我的影集裡。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西鎮記憶(6)青島的雲南路是條商業街(下)

再往南去,應該是個飯店,名字記不住了,似乎也叫什麼樓。這大概是雲南路上最上檔次的飯店了,小時候很少下館子,印象中只記得曾經在那裡排隊買過包子,還是因為家裡有事來了不少父親的朋友幫忙,才有機會跟著開了個葷。

在南邊應當就是現在的24中,這曾經是臺西鎮小學,是當年臺西鎮響噹噹的學校了,最近幾十年二十四中出了一個夏雨,也著實出了點名氣。雲南路的最南頭裡院就相對少了,記得路東面有一個盲人按摩診所,中學時隔壁班的同學和他們結對助殘,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了很多年,傳了好幾屆學生。那會常常會看到一對盲人夫婦在兒子的攙扶下從團島沿著臺西二路慢慢走上去,小夥子很壯實,也很健康,如今也不知道他們身在何處,但是相信這樣一個家庭雖然身體不健全,但一定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