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是如何在一年打造 4 個爆款電影?

徐崢是如何在一年打造 4 個爆款電影?

徐崢圈內還有一個外號,“最牛的產品經理”。

《泰囧》上完,星爺直接請徐崢吃飯“取經”,要知道徐崢可是話劇演員、電視劇演員出身。

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很擅長做一些事情。

ps,別忽略了,徐崢首先是難得的好演員。

怎麼操作?這個很有馬後炮的嫌疑。

會演戲說明什麼?說明真的懂電影本質是什麼,對自己有要求。

其次,他背後站著甯浩等一批一塊走過來的中青年電影人。甯浩就不多說了,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人之一,這樣一幫人打通劇本、導演、製片、宣傳整條線,不存在問題。

自己是個難得的優秀演員,一幫電影人朋友各個拎出來獨當一面,至少,徐崢在電影生產上沒什麼太大的羈絆了。

再來看資本。

第一個十億華語票房電影的導演,這就跟我們知道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叫楊利偉,第二個我就不記得了一樣。當年的資本是最沒頭腦的一幫人,扎堆送熱錢。徐崢要拍片,是不太擔心資金的。

但是光送沒用啊,這時候徐崢就表現出牛逼產品經理的水平了。

第一步,珍惜自己羽毛。

徐崢這一路走來,演技磨練的這麼好,除了天賦恐怕和自我要求也有很大關係。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興奮之後,肯定會偷偷告訴自己,別翹尾巴,多少人起高樓又樓塌了,好作品才是關鍵。雖然《港囧》我個人不是很喜歡,但是沒跌進爛片行列。雖然包貝爾讓我神煩,從角色到他這個人,我也不喜歡這部電影,但是hold住票房了,資本就認賬。

第二步,和甯浩一樣,乖。

徐崢不光演戲好,在發行上也很厲害。(不確定發行策略是不是他一個人決定的,應該也是團隊)影城的人都會知道,徐崢自己的兩部電影,讓利給院線的力度很大,當年無數9.9就是徐崢電影和貓眼搞出來的,電影票定價不是隨意的,即使賣9.9一張,但是結算的時候永遠按照最低發行價25元/張(最常見,最低發行價不同城市不一樣)分配利潤。也就是說,25-9.9的差價是必須補出來的,這就產生了所謂的票補。徐崢大量讓利院線,本來賣的就不比別的電影差,又有票補優勢,何樂不為,瘋狂排。徐崢(或者以他為核心的團隊)看似在票房上讓利了(因為最終的錢是從票房直接分的,製片方拿錢都是最後的了),其實無所謂啊,基數大,我十幾億的電影再怎麼讓利也比你一兩億賺的多。除此之外,院線我也維護好了,要知道,院線拿6-7成的票房,這樣的讓利可是真金白銀,而且很可觀。

你看,電影嘛,無非投資人投資,製片公司拍攝,電影院放,觀眾們看,結果投資人收益很高,製片公司該賺的都賺了,還因為拍的好一直有生意(更多情況是投資和製片是一家),電影院賺的很開心,觀眾9.9很實惠的看了電影,這傢伙一下子四贏。你是投資人、院線、觀眾,你喜不喜歡他?甯浩也是一樣,商業片拍的風生水起,保證自己的投資人有錢賺,就保證自己一直有戲拍,除了這個。在商業電影裡的藝術表達一點不少。不瞎清高,懂市場,懂藝術,你說,這倆人湊一塊,做的項目能爛了?

順帶談了電影工業

這是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徐崢和甯浩,就是最正面的例子,你得讓投資人賺錢,不然沒錢拍電影了,還談什麼電影藝術。在這個能力之上,再做自己的藝術表達。做不到?甯浩怎麼做到的?諾蘭怎麼做到的?斯皮爾伯格怎麼做到的?卡梅隆怎麼做到的?自己水平低,就別甩鍋給什麼市場、制度。

以最近的《我不是藥神》來說,一個大情節的故事,劇本結構基本可以從麥基在《故事》那本編劇書裡寫的“人物與結構”那一章裡扒出來,幾乎一點沒變的從《哈莫雷特》時代就被廣泛運用的“套路”,很多情節安排都猜的到,但是有問題嗎?沒問題。

《白日焰火》憑什麼拿的獎?一多半是教科書式的三幕劇。電影是個工業,不是某一個環節就決定全部的。怎麼貼近社會,靠近觀眾,用最簡單又高效的方式去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並做到廣泛傳播,完成電影在一百多年前誕生時就被確定的定義-媒介的意義,這就是優秀的商業電影。在好萊塢式狗血商業大片的基礎上,完成藝術表達和社會教育意義的傳播,這就是優秀電影該做到的所有事情。《我不是藥神》都做到了,所以它就成功了。

每次看完這樣的劇,我都覺得這樣的劇本結構沒什麼高明的,很多情節的選擇可以更有戲劇性,這是很典型的馬後炮了,真的操作過獨立劇本項目的人都知道,即使這樣的劇本,一字字碼出來有多困難。但是很慶幸徐崢和甯浩淌過來一條路,讓更多真優秀的電影人有出頭之日,雖然在壞猴子那裡排隊的編劇,劇本,導演一堆一堆,但總算有出口。希望以後這樣的出口越來越多,我也恬不知恥的很想成為那些出口中的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