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千千千里馬原創】碑帖結合是晚清嘗試民國提出的一種書法新理想。

碑就是魏碑,指用筆剛猛,點畫誇張的書法。

這種書法從唐代以後,,由於不太適合科舉快速的書寫,所以,就不在被重視,一直到晚清,有人突然提出書法要崇尚魏碑。

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包世臣、阮元。後來包世臣的學生趙之謙在魏碑書法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也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欣賞。

但是,魏碑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還得從“戊戌變法”前後算起。康有為、梁啟超為了挽救老朽的清王朝的滅亡,建議清政府變法圖強,其中就有對魏碑書法的欣賞,而且康有為、梁啟超成為新黨領袖人物,他們親自學習魏碑,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於是,變法圖強與寫剛猛的魏碑書法,就具有了時代的新標誌。學習魏碑,也成為一種時髦,這是毫不誇張的。

例如,民國初的藝術家,都是寫魏碑的。康有為的弟子就有徐悲鴻、遊壽。

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民國時代,繼承了學習魏碑的精神,像于右任也是魏碑的積極推行者。

新中國成立以後,魏碑作為具有時代性的精神仍然存在。

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近年以來,一種推行碑帖結合的呼聲,似乎也比較高。有些理論家,不惜把王羲之的書法,也列入有魏碑特點的書法例如,有人把《萬歲通天帖》說成是具有魏碑要素的書法。

真不知是不是要趕時髦。

不過,魏碑也好,楷書也好,都是從隸書這個體系出來的。隸書本來就豐富多彩,而且方筆圓筆體系都很完備。只是我們忘記了這樣的歷史,以為魏碑是北魏的獨特創造,這是一種歷史性誤讀。

所以,提出碑帖結合一點兒也不意外,恰恰是書法藝術復興的需要。

只是,在書法書法復興的歷史上,真正成功的,好像還沒有,起碼我們至今還沒有駕馭魏碑這種書體,又有帖學味道的書法創造,還沒有人超過趙之謙。

碑帖結合真不是趕時髦,而是書法復興的需要

魏碑與二王的書法風格能不能兼容?理論上是有這個可能性的,但是,也有很大的技術性矛盾。

魏碑的方筆稜角比較多,而二王的書法圓轉比較多。稜角多,行筆就自然要慢一些,圓筆多,行書就要自然快一些,這是有技法矛盾的。

讓王羲之書法體系多一些剛猛的成分,給魏碑一些靈動的成分,這種美學想象是好的,但是,創作的技術成本更高了。

所以,需要探索學習。祝願有志於書法的朋友,勇於改革創新。但是,也不必盲目創新就好,更不能以為碑帖結合是一種趕時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