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千千千里马原创】碑帖结合是晚清尝试民国提出的一种书法新理想。

碑就是魏碑,指用笔刚猛,点画夸张的书法。

这种书法从唐代以后,,由于不太适合科举快速的书写,所以,就不在被重视,一直到晚清,有人突然提出书法要崇尚魏碑。

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包世臣、阮元。后来包世臣的学生赵之谦在魏碑书法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也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欣赏。

但是,魏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还得从“戊戌变法”前后算起。康有为、梁启超为了挽救老朽的清王朝的灭亡,建议清政府变法图强,其中就有对魏碑书法的欣赏,而且康有为、梁启超成为新党领袖人物,他们亲自学习魏碑,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于是,变法图强与写刚猛的魏碑书法,就具有了时代的新标志。学习魏碑,也成为一种时髦,这是毫不夸张的。

例如,民国初的艺术家,都是写魏碑的。康有为的弟子就有徐悲鸿、游寿。

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民国时代,继承了学习魏碑的精神,像于右任也是魏碑的积极推行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魏碑作为具有时代性的精神仍然存在。

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近年以来,一种推行碑帖结合的呼声,似乎也比较高。有些理论家,不惜把王羲之的书法,也列入有魏碑特点的书法例如,有人把《万岁通天帖》说成是具有魏碑要素的书法。

真不知是不是要赶时髦。

不过,魏碑也好,楷书也好,都是从隶书这个体系出来的。隶书本来就丰富多彩,而且方笔圆笔体系都很完备。只是我们忘记了这样的历史,以为魏碑是北魏的独特创造,这是一种历史性误读。

所以,提出碑帖结合一点儿也不意外,恰恰是书法艺术复兴的需要。

只是,在书法书法复兴的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好像还没有,起码我们至今还没有驾驭魏碑这种书体,又有帖学味道的书法创造,还没有人超过赵之谦。

碑帖结合真不是赶时髦,而是书法复兴的需要

魏碑与二王的书法风格能不能兼容?理论上是有这个可能性的,但是,也有很大的技术性矛盾。

魏碑的方笔棱角比较多,而二王的书法圆转比较多。棱角多,行笔就自然要慢一些,圆笔多,行书就要自然快一些,这是有技法矛盾的。

让王羲之书法体系多一些刚猛的成分,给魏碑一些灵动的成分,这种美学想象是好的,但是,创作的技术成本更高了。

所以,需要探索学习。祝愿有志于书法的朋友,勇于改革创新。但是,也不必盲目创新就好,更不能以为碑帖结合是一种赶时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