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在這一個段子,一首歌,一篇小說,一個八卦都能改編成電影的時代,那個與恩師有過不可說戀情,大聲唱過後來,後來嫁為人婦的奶茶終於向觀眾推出了專屬於自己的IP——《後來的我們》。奶茶+《後來》,這本來就是影片外比影片內更加熱鬧的組合。至於影片講了什麼,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資本終於可以再一次收割觀眾的情懷了,而且這一次很賺!現在想想周杰倫挺可惜的,如果《不能說的秘密》這部佳作在這個時代上映也許票房會非常火爆,當然,場外的故事一定要精彩,比如挖出和蔡依林的梗。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終於明白,觀眾買電影票並不是為了看這個電影演了什麼,而是這個電影能勾起我什麼樣的過往。所以,電影的題目太重要了!比如《前任攻略》《後來的我們》《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也許有一天我們還能看到《我們都一樣》《我們的過去》《我們不一樣》……對,必須要有我們!電影講的必須是我們的故事,儘管我們未曾經歷,但必須要有感同身受的觀影體驗。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於是我明白文化主流變了。電影,電視,文學書籍,藝術從以前的展現平凡人的生活,給人以啟迪和反省或提升人們審美水準轉變成了為市場服務的,一味迎合觀眾需求的產品。你喜歡意淫,我就拍給你看;你喜歡校園故事,我就還原你的記憶;你喜歡前任的渣,我就告訴你為什麼你忘不了渣男…於是觀眾開始在無數次這樣的劇情中縱情灑淚,抒發情懷,感慨過往的青春。而另一部分青春故事更加絢爛繽紛,缺乏了陳詞濫調的觀眾反而覺得不能接受這種平庸的影片,最終倒像是潮流之下的異類。不過市場從來都是服務大眾的,小眾的感受只能交給有情懷有夢想的作者和導演了。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後來的我們》講述了一對曾經的戀人在多年以後偶遇,兩人獨處一室追憶過往的種種點滴。有人說電影的這一設定三觀不正,有人卻因為電影的情節在電影院哭得像個傻逼。觀眾個人經歷的差異,自然會造成觀影體驗的眾生態,而這種差異的來源不過是作為人的一種特質——理性與感性的較量!

愛過方知情深,醉後方知酒濃!但愛並不是人可以觸碰道德底線的藉口,酒也不一定只有醉過才能品嚐到它的醇厚。客觀從電影藝術來講《後來的我們》不能算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他所傳遞的陳詞濫調與感傷並不能表達普世價值取向,愛情更應該是珍惜眼前人而不該是為過往盡情落淚。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我們試想有一對情侶,兩人甜蜜的拉著手去看這部電影,觀影過程中兩人不約而同想起自己的前任,幻想著年少時和愛人的點滴,後悔如果當時我們能勇敢一點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局,然後不禁落下眼淚。但現實中,這對情侶仍坐在一起彼此牽著對方的手。想想是不是有點可怕,但這就是人性!不知道這一滴眼淚算不算背叛…

喜歡就會放肆,但愛就是剋制。

美好的記憶通常都會在腦海中加濾鏡美化,令人流連忘返,所以我相信人在某個時刻觸景生情,落下的都是善意的眼淚。每一次的不歡而散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每一次的選擇想必也都經過反覆權衡利弊,忍痛割愛之後多是更好的成全彼此,後悔也好,遺憾也罷,都應該自己默默承受。也許這麼講有點殘忍,但有些東西只能留在心底不可與人說,一旦掏到現實中來,必然是狗血一灘。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人性很複雜,在理性與感性中左右搖擺,在現實與理想中捉摸不定。荷爾蒙上頭時,普天之下最彌足珍貴的是彼此;迴歸現實的柴米油鹽,生存發展才是畢生追求。愛你時此生不換,不愛時屁大點事兒都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風未動,旗動,是人心在動!

如果幾十塊的電影票能觸動內心深處,給你帶來一絲感動,也算值回票價;如果兩個小時的觀影過程令你覺得尷尬,那以後選片要用心甄別,儘量找一些品質好的影片,不再助紂為虐。

國產青春電影如夢幻般美麗殘忍,但並不一定是我們的故事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才是青春的本來面目,我們應該用一個怎樣的態度去銘記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我想《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獨自等待》《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正確的姿勢。過去值得紀念,但絕不是多年以後的重逢才又想起對方的好,所以是重逢不正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