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为了开封百姓不被屠杀,才在金人胁迫下做了“伪楚”皇帝,为什么赵构还要杀他?

江东汪郎


《宋史》和《大金国志》都对张邦昌被迫称帝一事有记载,而《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的记载尤其清楚: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书省听令,百官班迎南薰门……金帅令劝进于尚书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意思是靖康之变发生后,金国人和北宋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立张邦昌为帝,但是张邦昌先是绝食四天,随后又要自杀,最终是在北宋遗臣的逼迫下黄袍加身的。这些大臣虽然以全城百姓的生命为借口,实则是害怕自己的富贵乃至性命不保。在这种情况下,张邦昌被逼为皇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行使皇帝的特权,甚至从未称“朕”,从未亲政,而是找到了宋哲宗的废皇后,把她尊为太后并垂帘听政。

三十多天之后,张邦昌宣誓效忠康王赵构,自己退位,成了赵构的大臣,但是不久之后便被赐死了。

赵构赐死张邦昌是必然的。首先,这是南宋政府危机公关的需求——宋朝亡国了,又没有实力找金国复仇,这国仇家恨得有地方发泄啊,于是,张邦昌便成了卖国贼,一个投靠金国、接受金国册封以求个人荣华富贵的奸贼。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北宋才灭亡了;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二圣才无法回国;是因为他的卖国行为,北方遗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不死不足以平民愤啊!

其次,不论过程怎样,张邦昌都有过称帝的行为,这是大逆不道的第一等死罪。如果赵构放过他,那不就是默认了除他之外的人称帝无罪了吗?所以,张邦昌必须死。

在我们看来,张邦昌确实挺冤,但是有些冤就是无处可申的。


国史通论


张邦昌刚回到南宋的时候,其实没有被杀。当然,他的死和他当过皇帝不无关系,但是导火索却不是这个。

在金军走后,张邦昌的表现其实是可圈可点的,甚至可以说是功臣。他立马献上宋朝的国玺,还政康王。说实话,这个就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做的。毕竟放弃皇位,把性命交到别人手里,这个是值得表扬的。

也就是说,在赵构当上皇帝的过程中,张邦昌是出了大力气的。而且张邦昌本人在当上皇帝之后,对宋朝并没有什么大不敬的行为。本身也和赵构一起患过难(两人一起在金军中呆过),也算是有了点情分,所有赵构放了他一马。

只是贬了个官,去当了个副节度使。

说实话,这个时候他要是不跳,安享晚年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是偏偏他是活腻了,居然留下了天大的把柄,让赵构轻而易举的可以杀了他。

当年金人为了让张邦昌死心塌地的当皇帝,把宋徽宗的小老婆李夫人和十几名宫人送给了张邦昌。(宋史里有原文,)

具体发生了啥,大家都不知道。张邦昌还政之后,李夫人自然是要重新回到皇族的。但是这个时候,他居然和李夫人还有往来(李夫人私下里去看张邦昌,两人还有接触)。

这下子问题就大了,公然给现任皇帝的老爹戴绿帽子,关键这个时候宋徽宗还没死。这就是公然在打皇室的连。赵构马上把李夫人抓了,让她指认张邦昌。

初,邦昌僣居内庭,华国靖恭夫人李氏数以果实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拥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宁殿,夜饰养女陈氏以进。及邦昌还东府,李氏私送之,语斥乘舆。——《宋史》

随后,张邦昌被捕,被处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莫须有处死的,不是岳飞,而是张邦昌。因为处死张邦昌的时候,没有写任何理由。只有五个字:诏数邦昌罪。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张邦昌确实挺可怜的,虽然是主和派,但他对宋朝绝对是忠心耿耿,做皇帝也是被迫的,是为了保护开封百姓不被屠戮,继位后小心谨慎,不敢用"朕",下命令也不敢称"圣旨"。但历史就是这么残忍,不管他是因为什么当的皇帝,结果都是他当了皇帝,他的传记被列入了《宋史叛臣传》,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于他为什么会被赐死,主要由于两个原因。



1,李纲坚决要求除掉他。

赵构继位后,一开始对张邦昌非常好,不仅没有怪罪,还封他为同安郡王,但当时的宰相李纲坚决要求杀掉张邦昌。李纲给赵构提的十条治国大计,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杀掉僭逆者,也就是张邦昌,李纲认为,张邦昌不仅没有为国死难,还借金国人的手以异姓身份改国号当皇帝,等金国人撤军才还政于康王,是乱臣贼子,必须处死。

李纲言辞激烈的说:"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意思是说,把他留在朝廷,是为了让天下人看看谁是旧天子吗?宋高宗没办法,只好听取李纲的建议,但高宗皇帝念及张邦昌实在是出于胁迫才当的皇帝,并没有同意李纲"宜正典刑"的要求,只是下诏书贬了他的官,诏书原文是:"邦昌僭逆,理合诛夷,原其初心,出于迫胁,可特与免贷,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2,张邦昌与前朝嫔妃有染

本来宋高宗只是想贬了他的官就算了,没想杀他,但得知一件事情后,宋高宗果断下令赐死了张邦昌。

原来,虽然张邦昌在做皇帝期间千小心万小心,但还是没能逃过女色这一关。他在酒后与前朝嫔妃华国靖恭夫人李氏有染,这是淫乱后宫的死罪,高宗皇帝得知此事后,才下令赐死了张邦昌。

在宋史叛臣传的所有人物里,张邦昌应该是最可怜的一个了。


北宋一书生


赵构是不得不杀了对方。因为皇权的之上无法心慈手软。

1、为了加强其南宋王朝的法理性。中华王朝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讲求名分。金朝攻陷汴梁,北宋在法理上已经灭亡。而金朝作为胜者,取得了中华的法理。之后其扶持傀儡张邦昌作为中原的皇帝。张邦昌可以说才是中原王朝的正统继承者。而其投降后,赵构杀之顺便就获得了正统,南宋王朝便是正统王朝。



2、国无二君,不杀不足以震慑宵小。无论怎么说张邦昌都是投降了金国,并坐上了皇帝。而当时处以乱世,野心家不少。如果连这样的投降份子,更是做了皇帝的家伙安然生活,南宋朝廷威严何在,对于其他的野心家而言,他们行事会更加无所顾忌。这样严重的事情朝廷都不在乎,他们听调不听宣又有什么的。而杀了便能让这些人心存畏惧。


3、张邦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张邦昌无论怎么说都是当过皇帝的人。如果处于盛世也许还能妥善安排,但是当时兵荒马乱。作为新皇帝的赵构不得不担心,有人用张邦昌本人做文章,威胁到其统治地位。不算这些,金朝再来了索要张邦昌是交不交,交了有辱国体,不交在当时南宋谈“金”色变,赵构不愿轻易与金交恶,毕竟赵构一心只想偏安。

所以说赵构不得不杀了张邦昌,即使他明白张邦昌是身不由己,也不得不杀了对方。


历史的拐点


我要是赵构我也杀他!

先来看看张邦昌这个人,他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大臣,虽然是主和派但他这个人还是有一定气节的,他的这种比较爱国的气节在以后的日子中也有所表现。

1127年“靖康之耻”后,金人预立张邦昌为帝,在中原建立一个伪政权,目的就是“以汉治汉”,替金人管理中原地区,但张邦昌死活不同意,他先是称病拒绝登基,后金人以屠城为要挟,逼张邦昌登基,张邦昌无奈之下只好就范了,这也能看出张邦昌这人还是有点良心的。

称帝后的张邦昌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皇帝的办公地点为紫辰殿和垂拱殿),将办公桌椅西向放置(皇帝的座位是南向放置的)。他坚决制止朝廷官员向他跪拜行大礼,当有的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而对其跪拜时,他必定“东面拱立”。他与朝廷官员开会时自称为“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时用“手书”而不是“圣旨”。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了他始终是与朝廷官员们以同事和平级关系相处的。

当金军押着徽,钦二帝北樊时,他身服缟素,率领满朝文武,亲自向其时已身陷金军牢笼的徽、钦二宗遥拜送行,并且伤心欲绝,涕泪俱下。

可见张邦昌也算是一个对赵家很忠心的臣子。

金军撤退后,张邦昌立刻大赦天下,并还政于康王赵构,献大宋国玺,请宋哲宗元祐皇后暂时垂帘听政。


要知道当时王时雍等人曾劝他如果还政,将自身难保,张邦昌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毅然还政,有人说张邦昌这是做戏给赵构看,但以臣子身份僭越大位这确实是要掉脑袋的大罪,张邦昌敢舍命还政,我认为他这不是做戏而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赵构为何要杀他呢?原因无他,就是为了给自己正名!

事实上,“靖康之耻”后北宋已经灭亡了!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建立“伪楚”政权,在名义上,它才是继北宋之后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那么张邦昌还政给赵构,连大宋玉玺都是你张邦昌给我的,这无疑是告诉天下人,我这个皇帝是你张邦昌给我的,我是继承了你的帝位,那在名分上我是不是还得叫你一生“爹”?

也正是赵构皇位来的太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为了给自己,给自己的皇位正名,张邦昌必须死,因而赵构就以张邦昌和李夫人(宋徽宗妃嫔)有染为借口,将其赐死。


可见王时雍等人看的还是很透彻啊,既然已经登基了,想全身而退,再回到从前,那是不可能的了,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身不由己!


咸鱼闲聊


张邦昌其人。

一、对金主和派的张邦昌

张邦昌是宰相王黼的党羽,王黼是蔡京提拔到宰相位置的,这一派别的大臣是对金主和派,相对应的主战派是以李纲为代表。宋徽宗禅让帝位给宋钦宗后,李纲派人暗杀了王黼,童貫也同时被杀,张邦昌因为不在主要岗位上,才没有处死。(张邦昌剧照)

二、张邦昌和康王赵构的情义

宋钦宗在金围困都城之时派张邦昌议和,后有派康王赵构议和。这段时期张邦昌和赵构有了那么一段共患难的情义。宋钦宗在议和中,表面答应,私下里却不同意议和条款,这明摆着不想让张邦昌回来的。

张邦昌的33天大楚皇帝

金攻破开封后,张邦昌被金国胁迫做了伪楚的皇帝,一共33天。张邦昌做皇帝期间,一直担心将来自己的身家性命,处处提防,小心行事,不敢以皇帝自称。(金军掳走宋朝后宫剧照)

金军撤走后,有大臣劝他还政给康王赵构,同时也有人劝他不要还政,还政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张邦昌还是毫不犹豫的还政给了赵构,献了玉玺,拥立康王为帝。

张邦昌之死

一、张邦昌降级使用

康王赵构登基后,为了南宋的安全,启用了主战派的李纲。张邦昌背负卖国的骂名,很多人弹劾他,但是赵构并没有处死他,而是把张邦昌从宰相的位置上降级为副节度使,算是对他拥立的报答了。(赵构剧照)

二、红颜祸水

在做33天的皇帝期间,金军给张邦昌配置了后宫,是宋徽宗的嫔妃李春燕和十几个女眷,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回到南宋后这个李氏和张邦昌仍旧勾勾搭搭的。《宋史.张邦昌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邦昌僣居内庭,华国靖恭夫人李氏数以果实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拥之曰:“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宁殿,夜饰养女陈氏以进。及邦昌还东府,李氏私送之,语斥乘舆

这还了得,居然给宋徽宗戴绿帽子,此事越传越广,赵家皇室的脸都丢尽了。

三、秋后算账,赵构处死张邦昌

为了赵家皇室宗族的脸面,赵构对张邦昌以及拥立他为帝的人进行秋后算账。

帝闻,下李氏狱,词服。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李氏杖脊配车营务。时雍、秉哲、开、俦等先已远窜,至是,并诛时雍

连什么罪名都没有罗列,只是“诏数邦昌罪”被赐死了。大概宋高宗对张邦昌和宋徽宗嫔妃李氏之间的私通难于启齿才做出这样的罪名。不过张邦昌和李氏的养女私通是肯定的事实了。


穿越再现彼岸


有个词叫做“秋后算账”。关于赵构杀张邦昌,可以用秋后算账来解释。此时不算,未必彼时不算,欠的帐迟早要还。所以,张邦昌最后被杀,成为宋朝时期少有的被皇帝杀害的士大夫之一,是在清理之中,并不算冤死。

张邦昌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很多人为他辩解。辩解无非是张邦昌称帝不称朕、被迫登基、还政赵氏等行为。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张邦昌面临金军屠城和以其家人性命威胁才迫不得已称帝,并在称帝时向北拜别徽宗和钦宗,潸然泪下,痛哭流涕。在张邦昌登基的时间内,他整日以泪洗面,良心不安,等待赵构到来。赵构回来时,张邦昌数次求死,半真半假之间,博得了赵构的暂时同情和原谅。

但是,赵构此时不杀张邦昌,并不代表他不想杀张邦昌,张邦昌登基就严重侵犯了龙颜。作为任何一个有尊严的皇帝,都不会放过他的。只是此时,赵构刚从张邦昌手里获得帝位又立刻杀掉他理由不很充足,所以暂时放过他而已。因此,之后没多久张邦昌就因为之前睡了皇宫里的女人就被赵构杀害。当然了,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从张邦昌登基时开始,就注定了他终将被杀害的命运,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历史的重量


公元1127年三月,在金国俘虏了大批赵宋宗室、大臣准备北撤时,册立了大臣张邦昌为帝,国号楚,史称伪楚。而金国之所以选择了张邦昌,我觉得与他两次入金营为质有很大的关系,或许在金营中表现出对女真贵族的谄媚、逢迎,金国觉得他比较好控制,所以决定立他为帝,由他作为金国的代理人管理中原。而在这两次为质的经历中,第一次是与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结伴而行,所以,二人的关系还非常不错。而张邦昌被册立为帝的时侯,赵构还没有登基。

四月,金人北还后,大臣吕好问向张邦昌建议将宋哲宗废后孟氏请入宫中摄政,称之宋太后,张邦昌仍退为首相。当时的赵构还在济州,孟太后得知后,就遣使去迎;张邦昌也致书赵构,表明自己是万不得已才接受皇位,并派人将“

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送到赵构的元帅府。

赵构即位后,非常担心金国追问张邦昌退位及宋朝重建之事,于是,封张邦昌为同安郡王,笼络他如果金人责问起来,就让张邦昌自己向金人陈述“天下不忘本朝,而归宝避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构从一开始就不想抗金,只是想成为金国的附庸。

六月一日,被任命为右相的李纲来到朝中,他到任后首先参奏张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张邦昌因而被贬为节度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随后被以“在内中衣赭衣,履黄裀裀,宿福宁殿,使宫人侍寝”等罪名,而被“赐死”。

赵构即位后,为了避免引起金人的动怒,主动向金国遣使请和。但由于赵构擅自代楚自立,违背了金人的本意,于是,金太宗决定消灭南宋。

凭心而论,张邦昌虽然是被金人胁迫为帝,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存在一丝侥幸。问题出在金人北撤的时侯没有给张邦昌配置一套强大的武装力量,使他根本没有信心和底气与赵构抗衡。因此,当金人北撤后,他只能主动退位,还政于赵构之手。不得不说,张邦昌的悲剧正是由册立他的金人一手造成。


历史的小学生


赵构杀张邦昌是一种政治需要,跟他是不是为了保护开封城中的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

一、张邦昌为了保护城中百姓,最终就范。

这个情节宋金两国的史官都有记载,《宋史》中的记载应该是张邦昌南逃后向南宋朝廷口述的。《大金国志》所述应该是第一现场。

金帅令劝进于尚书省,邦昌卧病不食者四日,故有诸公"掇送"之言。


张邦昌一开始对金人是非常不配合的态度,甚至是以绝食相逼。这个态度也算非常强硬了,虽然他自己是主和派人物,但他还无法接受去做个“宋奸”。金人对于张邦昌的态度可以说是大为恼火,因为张一直主张对金人退让,甚至割地自保,在金人心里算是朋友,他们暂时还无法找到比张邦昌更好的代理人。于是,金人等不及了。


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张邦昌最后背叛了金人,所以金人没必要恭维他,记载的应该是史实。因怕金人屠城,张邦昌没有选择自杀,而是接受了金人的要求,登基成为伪楚皇帝。但登基不称朕,让众人称相公,不面南坐,而是拱立于东,不设新年号,封存各宫殿均写“臣张邦昌封存”。张到底有无僭越之心真不好说,但我看只少是无僭越之胆。


二、就僭越之实来说,早已是大忌,罪该当诛。

张邦昌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儿你真干了。身为宋朝臣子,张邦昌最后还是在金人的威逼之下举行登基大典。在封建社会,皇帝之位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位置,皇权是最具有排他性的权力。张邦昌在金人北撤后,立即决定还政康王,这还的哪是那一块儿传国玉玺呀?这还的其实就是张邦昌的身家性命。他去见赵构的时候,伏地恸哭,一心求死,不过是为了自保的一种表演。但这个表演把皇帝赵构架到了一个道德的高度上下不来了,现在杀他就显得太不仁义了,于是,将它贬为节度副使暂且搁置。


三、靖康之变是投降主义的破产,主战派人物复出之后,是不会放过张邦昌的。

由于政见的不同,张邦昌和李纲本身就是政敌,甚至可以说是私敌。不管张邦昌当时有没有做伤害李纲的事情,反正是张出使金营回来之后,李纲就被撤职了。在李纲的眼里,张邦昌就是个误国大夫。在张还政给康王赵构的时候,李纲已经复出,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弹劾张邦昌,甚至想尽一切办法要治他于死地。其实李纲的理由也非常充分,一个投降过金国的人,还能回来过好日子,你让前线打仗的将士们情何以堪。是不是打不过来也可以投降?投降了,逃回来之后还可以过好日子。正在依靠主战派御敌的赵构不可能不思考这个问题。


四、红颜祸水,正好给了皇帝借口,张被赐死的直接原因竟是因为这个女人

这张邦昌啊,确实也挺悲催!没想当皇帝,被人逼着当了大楚皇帝。没想娶嫔妃,金人把宋徽宗的嫔妃直接赐给了他。你说这金人也挺坏的,搞得这个一代治国能臣裤裆也没夹紧。宋徽宗有个妃子叫李春燕,张邦昌登基的时候,这个李春燕就成了伪皇后。但后来这张不是还政给了赵构了嘛!他和李春燕的这个情分呐,当然是不能再认了。但张邦昌和赵构小妈之间的事实关系赵构早就清楚。最终赵构把他抓了起来,严刑逼供,揭发了张几十条罪状,以莫须有的罪名,赐他自尽。



赵构赐死张邦昌,是因为他犯了僭越大忌,也是为了收拢主战派将士人心的需要。张是个淌过浑水的人,身上不可能没一点儿泥巴,被抓住把柄最后不得善终也在情理之中。


牧渔子


我们都知道岳飞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以谋反,而无实据)而杀害的,但在历史上还有一位宰辅级人物,却是被宋高宗以比“莫须有”还蹊跷的罪名而杀害的,这位人物便是两宋之际著名的伪皇帝张邦昌。

许多人都知道在靖康之变后,金人俘虏了徽、钦二宗,而立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其国号为大楚,而史称伪楚。可是,张邦昌这个皇帝不但不是其向金人献媚得来的,而且是其避之不及的。当张邦昌听闻金人要强制立他为皇帝,张邦昌简直都吓尿了,甚至打算自杀来抗拒。可是,金人以屠城相威胁,逼迫其当皇帝。

  

史载:靖康二年三月一日,邦昌入居尚书省听令,百官班迎南薰门,邦昌卧病不食。金帅令劝进,邦昌谓王时雍(时为东京留守)等曰:“诸公怕死,又掇送与邦昌邪?虽暂假而归,焉可免祸!”....次日,金国文字来,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来促劝进,取推戴状,众人泣劝再三方从,留守司遂以推戴状申,欲以初七日行册命之礼。邦昌誓自裁(自杀),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涂炭一城邪?”遂止。

  

关於张邦昌被逼迫称帝,《宋史》与《金史》的记载相一致。其时,金人虽攻破了北宋的都城,俘虏了徽、钦二宗。但是,其扩张太速(建国十余年,即灭辽、灭宋)又系主力深入宋境(当时华北的大部分领土与城池还掌握在宋军的手里)。所以,金人在当时无力直接吞掉大宋,故而其选择寻找代理人的方式。而张邦昌作为大宋宰辅级的人物,在徽、钦二宗当朝的时候,都是主张与金人议和的,所以金人对张邦昌是特别地青睐。

  

张邦昌虽被迫当了皇帝,却极为惶恐与不自在,并不敢以“皇帝”自居。《宋史》载:见百官称“予”,手诏曰“手书”。独时雍(王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臣启陛下”,邦昌斥之;劝邦昌坐紫宸、垂拱殿,吕好问争之,乃止.....二帝北迁,邦昌率百官遥辞于南薰门,众恸哭,有仆绝者(尽人臣之礼)。

金兵退去,即有人劝张邦昌奉迎康王(即宋高宗赵构)为帝。而王时雍等却说道:“夫骑虎者势不得下,所宜熟虑,他日噬脐,悔无及已。”张邦昌没有听从王时雍等人的劝告,派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后又派人将大宋的国玺送与赵构,并请元祐皇后(宋钦宗的皇后)暂时垂帘听政,而自己以太宰的身份退居资善堂。

  

而后,张邦昌又遣使奉乘舆服御物至南京(今河南商丘),既而邦昌亦至,伏地恸哭请死,王(赵构)抚慰之。赵构即位后,徙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而宰相李纲上书宋高宗杀张邦昌以作乱臣贼子之戒,宋高宗批复道:“邦昌僣逆,理合诛夷,原其初心,出于迫胁,可特与免贷,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可是,张邦昌到潭州不久,即被宋高宗赐死。《宋史》载:....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

。而《金史》载:邦昌劝进于归德(今河南商丘),康王已即位,罪以隐事杀之。也就是说宋高宗并没有明示张邦昌的罪名,张邦昌虽系被迫称帝,但在宋高宗看来,也属亵渎皇权了,故绝不可忍。张邦昌对宋高宗有拥立之功,宋高宗也明确对其“罪行”予以宽恕。而除此之外,张邦昌也没有其他明面上的罪行,故而宋高宗只能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至于何罪?当然也只有宋高宗的心里最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