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小胖”出現,物流業將開啟“無人時代”?

“藍小胖”出現,物流業將開啟“無人時代”?

“藍小胖”是中通快遞對外展示的第一代無人送貨車,最大載重達到300公斤。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也許某一天,您開門發現“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竟是一位機器人。如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更新迭代推動著物流業不斷提升效率,用於快件配送的無人機、無人車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快遞業面臨的配送難題有望得到解決。

前不久,京東宣佈無人配送站研發成功,並稱這是全球第一個全無人配送和自提站點。蘇寧物流則表示,到2020年實現末端配送的自動駕駛技術普及和無人配送車的規模化量產。與此同時,美團也宣佈搭建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將聯合各界合作伙伴共同打通無人配送在“產學研用”全生命週期鏈上的關鍵環節,推動無人配送行業發展……物流業似乎將開啟“無人時代”。

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湧現

在位於上海奉賢區的蘇寧物流基地,經濟日報記者看到,這個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機器人倉庫幾千平方米的範圍內,只有幾名工作人員,卻有上百臺AGV機器人。

看起來是“放大版”家用掃地機器人的AGV機器人,直徑一米、高半米,可以承重800公斤的貨品行走自如,可以輕鬆“扛”起200個電腦顯示器。在這裡,商品的揀選不再是人圍著貨架跑,而是等著機器人馱著貨架排隊“跑”過來,通過移動機器人搬運貨架實現“貨到人”揀選,打破了傳統的“人到貨”的揀選模式。現場工作人員介紹,1個AGV機器人可以替代10名工人,單件商品平均揀貨時間為10秒,揀選準確率可達99.99%以上。

除了分揀機器人,用於快件配送的無人車和無人機也頻頻亮相。中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展示的全電動複合翼垂直起降無人機,最大載重量達30千克,航程可達100公里。中通快遞的工作人員介紹,該機雙尾撐固定翼結合四旋翼的複合翼佈局,解決了固定翼無人機垂直起降的難題,同時兼具固定翼無人機航時長、速度快、航程遠等特點。

在北京黃渠卡夫卡社區,一輛無人小黃車駛到小區門口,停下來對保安說:“你好,給我開門。”——2018年6月份,升級版的蘇寧無人車“臥龍一號”入駐北京蘇寧小店黃渠店,開始常態化運營,這也是國內首個投入實景化常態運營的無人快遞車。

“無人技術”不僅在傳統快遞業發展迅猛,外賣行業也紛紛開始試水。在美團日前舉辦的無人配送開放平臺發佈會上,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點了一單美團外賣。十幾分鍾後,美團無人配送車靈活自如地駛入發佈會現場,將外賣咖啡送至王慧文手中。

“新技術、新產品都彰顯了近兩年來快遞行業發展的突出特點。”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表示,為了開創中國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快遞領域技術革新,不斷提升服務品質、改善用戶體驗,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優的快遞服務。

破解“最後一百米”難題

今年年初,京東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無人智慧配送站在陝西西安落成並投入使用。記者瞭解到,該無人智慧配送站可存儲至少28個貨箱,具有1個發貨箱,能存放1輛終端無人車併為其充電。當配送站運行時,無人機將貨物送到無人智慧配送站頂部,並自動卸下貨物。貨物將在內部實現自動中轉分發,從入庫、包裝到分揀、裝車,全程100%由機器人操作,最後再由配送機器人完成配送。

“末端無人機、無人車是解決城鄉‘最後一公里’配送難題的重要手段,無人智慧配送站則成為兩者互相連接,實現全程無人配送的中轉站,是解決末端配送無人化的重要一環。”京東集團副總裁、事業部總裁肖軍介紹,京東無人智慧配送站適用於城鄉山區等多種環境,兼備自提、退換貨、收發件等服務,隨著無人智慧配送站的廣泛應用,幫助城鄉山區等地區的用戶更有效地解決城鄉“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難題指日可待。

如果快遞上門時,恰逢家裡沒人怎麼辦?菜鳥網絡日前推出的智能快件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據介紹,只需要在自家門口裝一個迷你型的智能快件箱,消費者和快遞員只需通過微信小程序即可實現對收件箱的綁定和管理。快遞員通過小程序掃碼放件,業主通過小程序一鍵開箱取件。可以設想一下,通過智能快件箱,今後快件、外賣以及牛奶等生鮮產品均可直接投送至消費者家門口,家中無人收件、下樓取件遠等快遞“最後一百米”的痛點有望得到解決。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物流業在多個環節正逐步實現“無人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全面展開。京東已與阿里巴巴、蘇寧一起,相繼亮出了自己的“無人倉”,亞馬遜、順豐快遞等都推出無人機配送業務,搶佔無人物流的先機。

物流的互聯網化是趨勢

物流無人化的最大優勢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也是快遞企業佈局無人物流的初衷。以京東崑山無人分揀中心為例,無人分揀中心的分揀能力可以達到每小時9000件,供包環節的效率提升了4倍,在同等場地規模和分揀貨量的前提下,每個場地可節省人力180人;無人機則能夠將傳統人工配送的時間縮短數倍甚至數十倍,物流成本也隨之降低。

看上去很美的無人技術,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不是“黑科技”並不重要,能不能從中得到便宜、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務才是無人物流能否生存的關鍵。不少業內專家也提出質疑,就目前來說,無人機受電池、載重、天氣、操作性等影響,在未來幾年內所提供的配送服務,恐怕比不上“快遞小哥”。

對此,京東事業部無人機產業中心總經理劉豔光樂觀地表示,目前京東人工智能設備已全面開啟常態化運營,進入到智慧物流體系的各個環節。去年起,京東無人機已經在江蘇、青海、海南等省份開展了物流配送的常態化運營工作。“我們依託現有物流配送站點建設無人機起降點,在周邊村建立拋貨點,實行訂單配送,近百個訂單已提前享受到無人機帶來的更高效便利的購物體驗。”劉豔光說。

“無人配送的落地,會帶來技術挑戰,其中最難的挑戰是將技術與商業、用戶體驗有效結合。”王慧文表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外賣配送都會是人車混送的方式,“無人配送車是對騎手的有效補充,它可以持續工作,比如承擔更多夜間配送的工作;而騎手更為靈活,可以處理一些較為複雜的場景,騎手與無人配送車可以發揮各自優勢,提升效率與優化用戶體驗”。

不過,無人物流大規模應用仍然面臨政策瓶頸,如無人車上路、無人機上天還沒有現行的法律法規支撐。

“物流的科技化、互聯網化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認為,下一步快遞行業還要協同產業及供應鏈,在倡導公民貫徹規劃標準、應用科技產品、健全配套政策、落實監督管理等方面開展創新工作。隨著技術更新迭代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大規模的無人配送將逐步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